是冤家路窄,〖日〗本心甘情願的充當了美國打手。也就是說,在兩個最主要的戰略方向上都沒有足夠明顯的威脅。
也正是如此,美國海軍才能按部就班的建造新式戰艦。
此時,在主力艦上,世界各國海軍都形成了統一認識,即集火力、
防護與速度於一身的快速戰列艦將取代所有主力艦。
對此美國海軍的認識最為深刻。
早在一九三零,也就是各國主力艦的最高速度還在二十二節與二十四節之間時,美國海軍就秘密啟動了“北卡羅來納”級的設計工作,而這種戰列艦的設計航速為二十七節,後來還提高到了二十八節。
從設計時間上看“北卡羅來納”級是世界上第一種快速戰列艦。
可惜的是,受“華盛頓條約“限制,兩艘“北卡羅來納”級到一九子八年才開工。
只是,這並沒有對美國海軍的後繼發展計劃產生太大的影響。
僅僅一年之後,美國海軍就動工建造了四艘最高航速為二十八節的“南達科他”級快速戰列艦,並且批准了“依阿華”級的建造工作,並且在一九四零年就為前四艘“依阿華”級爭取到了撥款。
也就是說僅僅三年,美國就開工了十艘快速戰列艦。
這個規模絕對是世界第一。
要知道,在這三年裡,德意志第二帝國只開工了兩艘快速戰列艦、
英國皇家海軍也只開工了四艘快速戰列艦〖日〗本僅有兩艘,〖中〗國海軍則沒有建造主力艦,即便把法國與義大利算上,其他國家的總和也僅與美國相當。
美國海軍如此大手筆,顯然與美國無與倫比的工業實力有關。
只是美國把重點放在快速戰列艦上,而沒有急於建造大型巡洋艦,也與其軍事需求有直接關係。
美國在後條約時期建造的主力艦,都有一個極為突出的特點,即續航力驚人。
“北卡羅來納”級在十五節航速時的續航力為一萬七千五百海里“南達科他”級為一萬五千海里,而設計中的“依阿華”級更是達到了驚人的兩萬海里差不多可以繞地球赤道一圈了。
美國海軍主力艦需要如此大的續航力,與其地理位置有極大的關係。
到一九三八年,美英同盟與美日同盟已見雛形,美國儼然成為了西方傳統列強集團中的老大是歐洲導亞洲盟友的大後方。在軍事上,給美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提出了不一樣的要求。
對美國海軍來說,其首要任務不是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或者是〖中〗國海軍決戰。
別忘了,在大西洋與太平洋上,各有英國與〖日〗本在前面衝鋒陷陣呢。
美國海軍的主要使命,實際上馳援這兩個國家。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戰爭爆發,英國與〖日〗本肯定會首當其衝,美國海軍不會在第一時間參戰,但是需要儘快為盟友提供支援,也就需要儘快趕到戰爭。如此一來,美國海軍自然需要速度快、續航力大的主力艦了。
事實上,這也正是美國海軍重視快速戰列艦的主要原因。
一九三八年,美國海軍制訂了一份戰術計劃書,其中明確提到,大西洋艦隊必須具備在一週之內橫跨北大西洋、太平洋艦隊得在半個月內到達東京。從諾福克海軍基地到朴茨茅斯的航線大概為六千五百海里,而從舊金山到東京的航線大概為一萬海里。如此一來,就要求美國海軍的戰艦得擁有二十四節以上的航速。
更重要的是,在大西洋與太平洋上,美國並沒有太多的基地,也就不大可能讓戰艦在航行途中頻繁補充燃油,因此需要戰艦具有足夠大的續航力。
這份戰術計劃…書,還對美國海軍的基地建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眾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一直把德意志第二帝國視為最大威脅,而且英國皇家海軍沒有恢復元氣,加上中日戰爭對〖日〗本外交政策的影響,所以美國海軍一直側重於大西洋。在一九三八年,美國海軍百分之六十的戰艦、以及百分之六十五的主力艦,都部署在大西洋。
如此一來,就造成了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
在更加廣袤的太平洋上,美國海軍沒有足夠多的戰艦,而〖日〗本海軍後繼乏力,〖中〗國海軍卻後勢強勁。
要用有限的戰艦發揮出足夠大的戰鬥力,就得建立更多的海軍基地。
原有的基地體系,顯然無法滿足新時代的戰略需求。
別的不說,不管美國艦隊從舊金山、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