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極大的最佳化了航空作業。
一九二九年十月“大鵬”號建成,並且在次年三月正式交付給〖中〗國海軍。
由此,〖中〗國海軍進入了航母時代,成為金球第四個擁有航母的海軍,而〖中〗國也成為全球第四個擁有建造航母能力的國家。
嚴格說來“大鵬”號並非完全國產。
比如“大鵬”號的動力系統金部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裝甲鋼也是由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提供的,初期安裝的兩種艦炮則是利用克虜伯公司提供的許可證生產的,此外還有很多零部件均來自國外。
更重要的是“大鵬”號的艦載戰鬥機也來自國外。
不管怎麼說“大鵬”號服役,絕對是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也由此指明瞭〖中〗國海軍的發展方向。
要知道,這個時候,除了馮承乾,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航母在未來海戰中的地位。
拿〖日〗本來說,在建造了“鳳翔”號之後,雖然利用“華盛頓條約”
的漏洞,用已經完成的兩艘主力艦,即“赤城”號與“加賀”號,改裝出了兩艘大型航母,但是〖日〗本海軍依然把重點放在傳統主力艦上,開始秘密設計配備四百六十毫米主炮的超級主力艦,甚至把重巡洋艦都看得比航母重要。
事實上,當時除了〖中〗國之外,所有海軍強國都把重點放在了主力艦上。
雖然受“華盛頓條約”限制,沒有哪個國家開工建造新的主力艦,但是幾乎所有國家都在設計新的主力艦,而且準備在條約到期之後,立即開工建造,以免被潛在的對手超越,或者是保持優勢。
顯然,馮承乾不會跟風。
要知道,十多年之後,戰列艦等主力艦就將被航母淘汰。
事實上,〖中〗國也沒有能力建造主力艦。
要知道,標準排水量一萬五千噸的“大鵬”號,已經是當時〖中〗國造船工業的極限了,而任何一艘主力艦的排水量都在三萬噸以上。如果按照大戰後的標準,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甚至超過了四萬噸。
以〖中〗國的造船工業發展速度,恐怕到一九四零年,都不見得能夠建造標準排水量超過四萬噸的主力艦。
造船能力,也給建造航母製造了難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大鵬”號只是一艘帶有試驗xìng質的航母,還有很多的不足,而解決這些問題,就得增加排水量。從提高作戰能力的角度出發,也應該增加排水量,因此需要更加強大的造船能力。
可惜的是,在一九二零年代,〖中〗國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
也正是如此“大鵬”號是一艘獨艦,馮承乾並沒有建造第二艘萬噸級航母。
接下來幾年,馮承乾也沒有想過建造航母。按照他的規劃,在〖中〗國的造船廠能夠建造三萬噸級、至少是兩萬噸級艦船之前,沒有必要建造航母,因為航母的標準排水量至少需要達到兩萬噸,才能夠搭載足夠多的艦載飛機、配備足夠多的防空武器,也才能在未來的海洋戰場上立足。
太小的航母,根本沒有實戰價值。
問題是,造船廠的船臺不能空著,那些好不容易在建造“大鵬”號中培養出來的造船工人也需要工作。
也就是說,海軍的訂單不能停下來,不然造艦能力就將下降。
當然,馮承乾也沒有想過停止建造戰艦,因為航母只是飛機的搭載平臺,單獨存在的航母幾乎沒有生存能力。要讓航母在戰場上發揮作用,就得以航母為核心,組成艦隊,也就需要其他戰艦。
不能建造航母,總能建造保護航母的戰艦吧。!。
第十一章 最高效益
,犬鵬號開建之後,馮承乾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把德意志第二帝國贈送的六艘大型戰艦送回去,委託威廉港造船廠、基爾海軍造船廠、伏爾鏗造船廠與布洛姆一福斯造船廠進行現代化改造。
當然,改造方案由馮承乾提供。
嚴格說來,這六艘戰艦,即“拜仁”號與“巴登”號戰列艦“德夫林格”號、“呂佐”號與“興登堡”號戰列巡洋艦,以及“柏林”號快速巡洋艦的艦齡都不到十五年,短的才十二年,完全沒有必要進行全面改造。更重要的是,在“華盛頓條約”框架內,這六艘戰艦的xìng能都不算差。
只是,這六艘戰艦,在某些方面並不符合馮承乾的要求。
別的不說,除了“柏林”號,另外五艘戰艦的最高航速都太低,根本不可能在幾年之後為航母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