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十三年前,即八國聯軍幹俄的時候吳鐵生就提出,利用出兵東北,一舉把〖日〗本趕出朝鮮半島。當時,馮承乾也動了這個心,而且認為只要集中兵力,就有較大的把握在朝鮮擊敗日軍。只是到最後,馮承乾放棄了這個想法。原因很簡單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希望中日在這個時候打起來。結果就是,到八國聯軍幹俄行動失敗的時候,〖中〗國軍隊並沒有為出兵朝鮮做好準備,也就錯過了把日軍趕出朝鮮半島的良機。等到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再熱心遠東事務的時候日軍已經全數撤退到鴨綠江南岸,並且做好了迎戰〖中〗國軍隊的準備軍事冒險的時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此後,吳鐵生一直在謀求出兵朝鮮。
吳鐵生的觀點很簡單: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
只要日軍在朝鮮半島一日,〖中〗國東北地區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別忘了,在馮承乾的工業規劃中,東北又是〖中〗國的重工業中心。也就是說,在〖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區旁邊,駐紮了數十萬虎視眈眈的日軍。
只要戰事一起,這些日軍能在數日內渡過鴨綠江,而〖中〗國軍隊將不得不在本土打一場保衛戰。
不管能否在東北擊敗日軍,受徑的都是〖中〗國。
此外,即便在和平時期,因為中日關係並不友好,所以〖中〗國陸軍一直在東北地區部署了一支重兵。在一九三零年,也就是經濟危機蔓延之後,〖日〗本經濟走入絕境,開始大規模擴充軍備的時候,為了防範〖日〗本發動戰爭,〖中〗國陸軍有百分之四十的兵力、包括百分之六十的主力部隊都放在東北。
這樣一來,在其他地區的兵力,自然就顯得極為單薄了。
從國防安全形度講,這種部署也非常不妥當。
由此可見,吳鐵生主張先在朝鮮跟〖日〗本打一仗,有著非常充足的理由。
也正是如此,馮承乾才表示支援吳鐵生的主張,並且表明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可以先在朝鮮打一仗。
接下來,就是備戰了。
在一九三零年之後的三年間,〖中〗國的朝鮮政策出現了重大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