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實戰證明,口徑在四十毫米左右的高射炮是最理想的防空武器。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四十毫米高射炮擊落的敵機佔到了總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但是要想讓四十毫米高射炮發揮作用,就少不了大口徑高射炮。在防空作戰中,大口徑高射炮的主要作用不是擊落來犯的敵機,而是打散敵機群,讓敵機無法進行有組織的進攻,也就無法在同一時間集中發起攻擊。更重要的是,分散進入的敵機更容易遭到放空炮火的集中打擊,也就更容易被中小口徑高射炮擊落。
由此可見,合理使用大口徑高射炮具有極為關鍵的價值。
也正是如此,在大戰期間,中國與美國才先後研製出了專門用於大口徑高射炮的電磁近炸引信,大幅度提高了大口徑高射炮的作戰效率。
當然,這已是戰爭中後期的事情了。
“蒼龍”號遭到攻擊的時候,其大口徑高射炮,以及負責掩護的“蒼龍”號的“鳥海”號重巡洋艦上的高射炮都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即敵機群還在攻擊範圍之外,就把敵機群打散。
主要就是,這兩艘戰艦上為數不多的大口徑高射炮要同時應付兩個高度上的敵機。
顯然,大口徑高射炮的靈活性根本比不上中小口徑高射炮。
結果就是,在轉向攔截從超低空進入的魚雷攻擊機之後,兩艘戰艦上的高射炮都來不及對付從高空而來的俯衝轟炸機。
李向龍依然飛在最前面,而且他的目標就是“蒼龍”號。
十一點五十九分,李向龍駕駛的“雪雕”在“蒼龍”號上方大約五百米處投下炸彈,緊跟著他進入的另外三架“雪雕”也幾乎同時投下炸彈。也就是說,有四枚炸彈幾乎在同一時間砸向“蒼龍”號。
雖然“蒼龍”號正在全速規避,而且不斷的進行著毫無規律的轉向機動,以干擾俯衝轟炸機瞄準投彈,但是這麼大一艘航母,要想避開幾乎同時投下的四枚炸彈,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更何況,這四架俯衝轟炸機在投彈的時候,幾乎沒有受到干擾。
要知道,也就在李向龍架機俯衝的時候,從超低空進入的十二架魚雷攻擊機中的九架也進入了攻擊距離。也就是說,“蒼龍”號上的小口徑高射炮都在應付魚雷攻擊機,根本沒有對付俯衝轟炸機。
也許,日本海軍認為魚雷的威脅更大。
!@#
(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
第八十六章 圍攻
全文字無廣告第八十六章圍攻
“蒼龍”號遭到二十四架戰機圍攻,而且帶隊的是李向龍,結果可想而知。
五分鐘不到,“蒼龍”號就被四枚炸彈與三條魚雷擊中,是到此為止,遭到攻擊最多的航母。
首先擊中“蒼龍”號的正是李向龍投下的那枚炸彈。
雖然在戰後,李向龍提出,這是一個集體戰果,即無法確定到底是哪一架“雪雕”投下的炸彈擊中了“蒼龍”號,因此不能算成他的個人戰果,但是中國海軍仍然把這個戰果記在了他的名下,因為這是李向龍最後一次駕駛戰機參與戰鬥。在他返回“秦始皇”號之後,馮承乾就下了命令,禁止他再次架機參戰。
第一枚炸彈的命中點在“蒼龍”號的艦島左側,直接穿透了飛行甲板與機庫甲板,在士兵居住艙內爆炸,並且引發了大火。只是這枚炸彈除了把飛行甲板開啟了一個直徑約十米的大窟窿之外,並沒有造成更大的破壞,主要是爆炸點離油庫、彈藥庫都太遠了,附近沒有易燃易爆物品。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枚炸彈的威力有點過。
要知道,五百公斤級航空穿甲彈在設計的時候是用來對付主力艦的,只是在後期才考慮到對付航母。
顯然,對付戰列艦與對付航母的炸彈有著明顯區別。
最大的不同就是,航母的水平裝甲薄弱得多,甚至沒有水平裝甲,而戰列艦都有較為厚實的水平裝甲。
當時,彈藥廠的工程師想出了一個較為簡便的方法,即為炸彈配備兩種引信,對付戰列艦時使用延遲五百毫秒的引信,而對付航母時使用延遲一百毫秒的引信。為了簡化生產與降低成本,後來又把這兩種引信整合到了一起,並且透過一個用螺絲刀扭動的轉向開關,由勤務人員在裝機前鎖定。
可以說,這是非常先進的設計理念。
問題是,這也產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即航空勤務人員在為炸彈設定引信的工作模式時,往往犯低階錯誤。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