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影響,而這其中又以物價暴漲最為明顯。到一九一六年底,帝國的物價漲到大戰爆發前的十倍左右,一塊硬麵包要賣到五個帝國馬克,而一個工人勞作一天的收入,也就僅夠購買半塊硬麵包。如果不是帝國實施了嚴格的配給制恐怕社會早就動亂了。
歸根結底,就是資源與勞動力匱乏,導致了這些問題。
事實上,這也是帝國面臨的兩個最為嚴重、也幾乎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
要知道,在大戰爆發的時候,帝國沒有廣袤的海外殖民地,也沒有能力去保護那些分散的殖民地。結果就是帝國無法從外界獲取資源、
也無法從外界獲取勞動力,而英法能夠堅持下去,靠的就是來自海外的資源與勞動力。別的不說,如果英國的情況與帝國相似那麼在大戰的第一年就戰敗了。
帝國能夠堅持下來,也有原因。
這就是帝國的民眾更能吃苦,也更能忍受。別忘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是由普魯士王國透過統一戰爭建立起來的,帝國的民眾早就嚐到了戰爭帶來的好處,也就更願意忍受又戰爭帶來的苦難。
只是,什麼事都有一個極限。
現在,帝國已經到了極限。
如果不適當放鬆一下,緩解壓在民眾身上的重擔,那麼就算擊敗了英國,帝國也會成為真正的失敗者。
為此,貝特曼提出了第二件事,即進行政治改革,賦予民眾更多的權力。
有趣的是,德皇並不反對進行政治改革,甚至答應在戰爭結束之後,組建透過大選產生的國民議會,並且賦予議會實權。堅決反對的是魯登道夫等軍人,在他們看來,在這個時候談民主,肯定會削弱帝國的戰鬥力。談到最後,德皇也只能向軍方讓步,即在大戰還沒結束的時候,不談政治改革。
相對來說,帝國的問題還不是最嚴重的。
原因很簡單,在擊敗俄國之後,帝國與新生的布林什維克政權達成了和解協議,在幫助俄國進行戰後重建的同時,也從俄國獲得了包括糧食在內的大量物資,緩解了國內物資緊缺的問題。事實上.從一九一六年下半年.即秋收之後.帝國的糧食價格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