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原因。
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打敗法國之後,下一個目標肯定是英國,而英國皇家海軍已經沒有優勢,因此英國本土很有可能遭到攻擊。
如果英國也戰敗,那麼美軍就得在沒有橋頭堡的情況下,到歐洲與德軍作戰。
顯然,就算美國不會戰敗,也別想打贏這場戰爭。
要想取勝,美國需要保住的不是法國,而是英國,特別是在巴黎已經被德軍佔領,法國政府名存實亡的情況之下,繼續向法國派兵,顯然沒有多少實質意義,而加強英國本土防禦更加重要。
不管怎麼說,美國歐洲軍團的到來,給了英國人一線希望。
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美國出兵,英國肯定會在兩到三個月內投降,這場席捲了整個歐洲的戰爭就將結束。
問題是,美國出兵,也最多隻是推遲了英國的投降時間。
別忘了,英國要想繼續打下去,首先就得在海洋戰場上取勝,消除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威脅。可惜是,到一九一七年,就算把美國海軍加上,英國皇家海軍也沒有半點優勢可言。
一九一七年一月十一日,美國歐洲軍團到達英國。
同一天“薩克森”號與“符騰堡”號戰列艦、以及“興登堡”號戰列巡洋艦在威廉港舉行了隆重的入役儀式。此外“國王”號等八艘第二批維修的戰列艦也在這一天,回到了公海艦隊。
到此,帝國海軍的主力艦數量達到了二十五艘,即十六艘戰列艦與九艘戰列巡洋艦。
因為“毛奇”號等三艘戰列巡洋艦迴歸遠洋艦隊,繼續執行破交任務,所以公海艦隊裡有二十三艘主力艦。
這個規模,超過了英美海軍的總和。
在規模超過公海艦隊的情況下,英國皇家海軍尚未能打一場勝仗。
現在規模不如公海艦隊,英國皇家海軍還能翻身嗎?
沒有制海權,英國憑什麼堅持下去呢?!。
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任務
一月二十七日.公海艦隊在bō羅的海完成了該年度的第一次高強度訓練。
馮承乾沒有打算立即找英國皇家海軍決戰,因為新服役的三艘戰艦,還有在一九一六年服役的兩艘戰列巡洋艦都沒有經歷過實戰考驗,必須進行全面訓練,才能確保這五艘嶄新的戰艦在開上戰場的時候,發揮出足夠的戰鬥力。實戰早已證明,帝國海軍的訓練體制在戰鬥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打不打,根本不由馮承乾決定。
一月二十九日,馮承乾回到柏林,參加由德皇主持的軍事會議。
嚴格說來,這是一次政治軍事會議,因為討論的不僅僅是軍事問題,還有更加敏感、也更加重要的政治問題。
這就是,還有沒有必要打下去?
雖然帝國已經在東線與西線取勝,即便法國沒有完全戰敗,也奄奄一息,但是帝國也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根據首相貝特曼提供的資料,在這兩年多內,帝國已有近四百萬軍人傷亡或被俘。
這是個什麼概念?
帝國的人口總數還不到六千萬,和平時期可用兵員不超過六百萬,戰爭時期也只有八百多萬。也就是說,帝國所有年紀在十八歲到四十五歲之間的男xìng公民,在除掉工業與農業生產的必要勞動力之後,總共只有八百萬可以徵召服役。事實上,在大戰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一五年,帝國就開始鼓勵fù女、特別是年齡在十八歲到五十歲之間的fù女參加勞動,頂替成年男xìng從事生產工作。到一九一六年底,從事社會勞動的fù女已經達到了一千四百萬而在大戰爆發前,帝國fù女幾乎不從事社會勞動。正是動員瞭如此多的fù女從事勞動,帝國才能在確保工業產值不下降的情況下,把軍隊規模擴大了近十倍,並且讓軍隊保持了旺盛的戰鬥力。
問題是帝國還能繼續擴充軍事力量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別說繼續擴充軍事力量,能否維持現有軍隊都是個問題。
結果就是,貝特曼首先提出,在法國註定要戰敗的情況下,應該考慮裁軍了,至少應適當的縮小軍隊規模。
必須承認貝特曼的提議很有道理。
在擊敗了歐洲大陸上的所有敵國之後,帝國已經沒有必要維持一支規模達到六百萬的陸軍了。
此外貝特曼還提出了一些誰也不能忽視的問題。
最為突出的,就是這場戰爭對帝國整個社會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