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加強艦隊防空。
顯然,李向龍不可能及時出動第二支攻擊機群。
可以說,在一瞬間,李向龍就考慮到了這一結果,因此他才讓作戰參謀去聯絡兩艘快速戰列艦,讓其做好戰鬥準備。
一百八十七公里,對於航速超過三十節的戰列艦來說,也就是三個半小時的航程。
如果艦隊航空兵沒有能夠在三個小時內打垮斯科特艦隊,那麼兩艘快速戰列艦就有用武之地了。
當然,這也只是以防萬一。
三個小時,已經足夠李向龍來安排航空作戰了。
關鍵就是,第21艦隊還沒有被斯科特派出的偵察機發現。
當然,情況也不是很理想。
天亮之前,就有一架偵察機從第二艦隊空飛過,而且被發現了。雖然當時的情況有點混亂,即第二印度洋艦隊裡的偵察機也正在升空,因此航母的英軍官兵並沒有聽到那架偵察機發出的噪聲,反而是附近護航戰艦的瞭望員聽到了。收到報告,斯科特還有點將信將疑,逼近他出動的偵察機也正在爬升。只是,斯科特沒有大意,而是安排戰鬥機在天亮之後就升空巡邏。
只是,斯科特的安排還是晚了一步。
第一批戰鬥機升空後不久,還沒有到達巡邏區域,那架中國艦隊的水飛機就出現在了第二印度洋艦隊空。
這下,斯科特傻眼了。
顯然,中國艦隊就在附近,而且離得並不遠。原因很簡單,水飛機並不適合執行遠距離偵察任務,一般就在艦隊附近活動。根據斯科特掌握的情報,中國海軍的水飛機很少到離艦隊兩百公里之外的地方活動。
也就是說,中國艦隊應該在兩百公里之內。
問題是,就算知道中國艦隊就在附近,斯科特也得首先安排戰鬥機升空,加強艦隊的防空力量。至於何時攻擊中國艦隊,則需要等到偵察機發回訊息。斯科特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他派出去的偵察機能夠找到中國艦隊。
結果就是,斯科特繼續讓戰鬥機升空。
在接下來的十多分鐘裡,第二印度洋艦隊裡的所有戰鬥機都從航母起飛了。
這個時候,斯科特犯了一個極為嚴重的錯誤,即沒有擴大戰鬥機的巡邏範圍,反而把防空區域壓縮到了五十公里以內。未完待續
第二百四十八章 最後的錯誤
第二百四十八章最後的錯誤
可以說,斯科特犯了一個絕對不應該犯的錯誤。
在第二印度洋艦隊裡,除了驅逐艦之外的所有戰艦上都配備了對空警戒與搜尋雷達,具有很強的防空能力。要知道,英國是最早開發雷達的國家,也是最早使雷達實用化、並且裝備部隊的國家。早在大戰爆發前的一年,英國就開始著手構建本土雷達警戒網,在隨後的戰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戰後很多人都認為,如果英國沒有在戰前修建好本土防空雷達網,那麼在一九四一年就會戰敗。在本土防空作戰中,其雷達網能夠為防空部隊提供半個小時以上的預警時間,讓防空戰鬥機能夠及時升空,並且前往準確的地方攔截來犯的德軍轟炸機,大幅度提高了防空作戰效率,也為後方遭受轟炸地區的平民提供了足夠的疏散與掩蔽時間。
雖然英國皇家海軍不是很重視雷達,直到大戰的第二年才開始在戰艦上配備雷達,但是憑藉雄厚的技術基礎,英國皇家海軍的雷達非常先進,不但裝備了自己的戰艦,還出口到美國。
當時,美國好幾種艦用雷達都來自英國,或者由英國提供了關鍵技術。
可以說,第二印度洋艦隊完全有能力擴大防空範圍,而且不會比中國艦隊差多少。
問題是,斯科特卻沒有這麼做。
歸根結底,還是英國皇家海軍並沒有大規模海空作戰經驗,也從來沒有遇到過嚴重的空中威脅,因此在防空戰術上自然有所欠缺。此外,英國皇家海軍艦隊航母的載機量也不是很多,因此可用的防空戰鬥機非常有限。在中美海軍都吸取了經驗教訓,紛紛利用防空警戒艦在主要威脅方向上擴大防空攔截範圍的情況下,英國皇家海軍依然採用老套的戰術,把防空範圍設定為五十公里。
這個距離,也是英艦上的對空警戒雷達持續跟蹤敵機的最大工作距離。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第二印度洋艦隊的防空範圍不是五十公里,哪怕只有一百公里,戰鬥結果也會截然不同。
多出這五十公里,轟炸機與攻擊機需要多飛行七分鐘左右。
也就是說,防空戰鬥機能夠獲得額外的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