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還不到百分之二。
進入攻擊航線後,十二架魚雷攻擊機一字排開。領隊長機在最左側,負責協調整個攻擊行動,並且率先發射魚雷,其他飛行員則看領隊長機的行動,在長機投下魚雷之後依次發起攻擊。
魚雷攻擊的時候,最難把握的就是投雷距離。
受總重量限制,航空魚雷的射程都不會遠到哪裡去,當時中國海軍裝備的四百五十毫米航空魚雷的最大射程只有兩千米,而且有效動力射程在一千五百米左右。如果考慮到航空魚雷的速度較慢,那麼最佳攻擊距離得控制在一千米以內。具體在什麼時候投下魚雷,得看領隊長機飛行員的判斷。
原則只有一個:敵艦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機動規避。
攻擊的時候,魚雷攻擊機不是從敵艦側舷垂直方向上進入的,而是於敵艦的航向保持六十度左右的夾角。這麼做,不是為了提高魚雷的命中率,而是讓魚雷攻擊機可以在敵艦進行機動規避的時候調整航向,確保敵艦一直在攻擊範圍之內,而且暴露出的側舷長度處於較為理想的狀態。
如此一來,魚雷跑完所有航程的時間,必須在敵艦轉向六十度所需時間之內。
說白了,在規避魚雷攻擊的時候,戰艦要麼迎向魚雷轉向,要麼背向魚雷轉向,即讓航向與魚雷的來襲方向保持平行,把暴露的水線長度降到最低,爭取從兩條魚雷之間穿過,從而不被魚雷擊中。
戰艦轉向需要時間,而魚雷跑完全部航程也需要時間。
關鍵就看,誰花的時間最短。
發現魚雷攻擊機群逼近後,“列剋星敦”號航母開始全速轉向,而且是右滿舵,即把艦首對準魚雷攻擊機群的來襲方向。因為戰艦的推進系統在艦尾,而在推進系統在戰鬥中受損幾乎是致命傷,所以只要條件允許,戰艦就會努力把艦首對準魚雷來襲方向,即便不幸被魚雷集中,戰艦也不會失去航行能力。
問題是,這次魚雷攻擊機是從“列剋星敦”號的右後方進入的。
也就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