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航空兵極為重視攻擊時的相互配合。
說白了,只有俯衝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配合行動,才能把戰損降到最低,把打擊效率提到最高。
道理也很簡單,大戰初期的艦隊防空網,根本不可能同時攔截從兩個高度上進入的俯衝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也就是說,戰艦上的高射炮,要麼對付從高空進入的俯衝轟炸機,要麼瞄準從超低空進入的魚雷攻擊機。如果同時攔截兩個高度上的機群,最終只會是兩頭都照顧不到。
當然,配合攻擊,也得有個先後順序。
因為在高空飛行的時候,俯衝轟炸機有更好的靈活性,而且戰艦上的瞭望員對高空戰機的觀察距離也最遠,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俯衝轟炸機首先進入,吸引防空火力,掩護魚雷攻擊機進入。
只是,俯衝轟炸機不會立即發起攻擊,而會分散成小機群。
這也是中國海軍在戰鬥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雖然實戰表明,大口徑高射炮的作戰效率比中小口徑高射炮低得多,只有少數戰機被大口徑高射炮擊落,但是大口徑高射炮對大編隊機群的威脅非常大,因此在進入大口徑高射炮的射程範圍之後,機群最好分散成小編隊。此外,還有一個原因。這就是,大口徑高射炮往往是叢集射擊,即幾門、或者幾座炮塔由同一套瞄準系統指揮,向同一個目標開火,以增加彈幕密度。如此一來,任何一艘戰艦上,某一側的大口徑高射炮,最多也就只能同時攔截兩支機群。如果機群分散開來,有三支、甚至是四支,那麼總會有一些小機群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發起攻擊。
這次,中國海軍的攻擊機群就採用了這一戰術。
首先進入高射炮射程的是俯衝轟炸機,而且在離“列剋星敦”號還有十公里的時候,就分散成了三支四機編隊。當時,在“列剋星敦”號右側只有一艘重巡洋艦,而該艦上的大口徑高射炮只能同時攔截兩支機群。
在俯衝轟炸機吸引高射炮火力的時候,魚雷攻擊機群也到達了。
與俯衝轟炸機不同,魚雷攻擊機全部集中到一起行動。
在用魚雷攻擊戰艦的時候,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攻擊方式。一是扇形攻擊,即魚雷攻擊機群以橫向編隊飛行,每一架攻擊機都有固定的航向,然後同時投下魚雷,讓魚雷呈扇型射向敵艦。只要配合得好,特別是魚雷的射角分配合理,那麼不管敵艦怎麼機動規避,總會有一條魚雷擊中目標。二是梯次攻擊,即魚雷攻擊機以縱向編隊、或者是契型編隊進入,各自向敵艦發射魚雷。這種情況下,敵艦就有可能透過機動規避,躲過所有魚雷,但是隻要機動規避失敗,就會被多條魚雷擊中。
實戰中,飛行員會根據情況,選擇合適的攻擊方式。
一般情況下,如果敵艦的防空火力十分強大,而且沒有受到攻擊,依然有較強的機動效能,還保持著較高的航速,那麼就會採用第一種攻擊方式,即確保至少有一條魚雷能夠擊中敵艦。如果情況相反,即敵艦已經遭到攻擊,機動效能有所降低,航速也不夠快,就會採用第二種攻擊方式。
顯然,現在應該採用第一種攻擊方式。
相對而言,魚雷攻擊機對飛行員的素質要求更高。
雖然看上去,魚雷攻擊機的作戰難度並不大,主要就是保持好航向與飛行高度,以及把握好投彈時機,而俯衝轟炸機存在校準航向、掌握投彈高度與俯衝後改出等許多難題,似乎俯衝攻擊的戰術標準更高。
實際情況恰恰相反。
對俯衝轟炸機飛行員來說,最需要掌握的就是俯衝投彈的技能,特別是投彈高度。
魚雷攻擊機飛行員需要掌握的技巧就高得多了,關鍵就是保持好航向,特別是在遭到敵艦高射炮攔截的時候,如何跟上編隊、以及如何與友機配合。可以說,魚雷攻擊機飛行員需要有足夠的膽量與經驗。對魚雷攻擊機飛行員來說,每一次攻擊,都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去做賭博。
此外,魚雷攻擊機在超低空飛行,會遇到紊流乾擾。
在既要盯住敵人的高射炮,又要隨時調整飛行姿態,還得跟上編隊的節奏,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整個大戰中,魚雷攻擊機飛行員的陣亡率一直居艦載航空兵之首。
中國海軍在戰前服役的一百四十二名魚雷攻擊機飛行員中,只有十七人見到了大戰結束的那一天,而且其中十五人在戰爭期間已經離開了基層部隊,晉升為指揮官,只有兩人一直在飛行部隊服役。
也就是說,魚雷攻擊機飛行員在整個大戰期間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