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曹從龍便在東陽縣文武的依依惜別下登上了前往義烏的渡船,沿著東陽江溯流而下。不過這隨員之中卻少了此前幾乎寸步不離的金華縣主簿呂文龍,據說是要去永康辦些公務,只是這具體去幹些什麼卻無從知曉。
小半個時辰後,遠在衢州府龍游縣的明軍南北大營中的將士們也用過了早飯,正稍作著休息以便在擊鼓出兵時能有個更好的狀態。
出戰的明軍將士來自義烏、東陽這兩個戰兵營以及部分抽調的守備部隊,幾乎全部都參加過去年在金華府的連番大戰,擁有一定的戰場經驗,所以顯得比較平靜。而這樣的氣氛也感染到了極少數的新兵,使得這些經過了精挑細選才得以進入戰兵營的勇士們那份頗有些忐忑的心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平靜。
相比之下,那些徵集來的民夫則顯得慌張得緊,因為在這個時代的戰爭中,他們往往是作為填壕的存在。剛剛聞聽明軍準備強渡靈溪,那麼靈溪對面的清軍自然不會坐視不理,到時倒黴的很可能還是他們這些夫子。
所幸金華與衢州一衣帶水,這支浙江明軍的赫赫威名他們在坊間也曾有所耳聞,比起清軍口中的那個不留俘虜的駭人聲名,他們還是比較相信本地商人們從金華帶回來的那個軍紀嚴明,於百姓秋毫不犯的說法,畢竟這也是數日以來親眼所見的,總作不了假吧。
休息的時間很快便過去了,在參謀的提醒下,陳文披上了一套罩甲,戴好頭盔,掛上佩劍便宣佈全軍出發。而隨著主帥的一聲令下。大批的明軍自營中魚貫而出。
此刻已近五月,天氣也日漸炎熱了起來,參戰的明軍實在不方便穿著棉甲在這等天氣下作戰,只得穿著普通的軍服,按著本營、本隊的編制行進。而那些民夫們則穿著各自的衣衫,紛紛抬著準備好的竹筏、小舟緊隨其後。向著靈溪走去。
靈溪“源遠流長,堪通桴筏,南鄉一源,竹木薪米,悉由此出,灌輸利濟,比地大江”,乃是明清“龍游商幫”對外地通商的主要航道之一。直到共和國之初,由於山區林木砍伐量過大。水土流失嚴重,河道泥沙淤積,河床抬高,水量銳減,才逐漸失去了航運的功能。而到了那時,“龍游商幫”承自明清的餘暉也消失殆盡了。
此時此刻,隨著明軍的逼近,清軍也下令自源頭起所有船筏全部停到西岸。否則一律焚燬,以免資敵。這樣的軍事行為勢必會影響到了貿易的進行。但是比起那些價值不匪的孝敬。守住衢州府對於陳錦而言才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所以這堅壁清野的工作還是得以執行。
龍游鎮外的明軍大營距離靈溪不甚遠,大軍很快便抵達了那裡。攜帶著造好的船筏,明軍很快便完成了集結,隨後便按照參謀制定好的先後順序開始登上船筏。
隨著明軍大舉出動,隔溪相望的清軍也點燃了烽火。不僅全軍開始集結出動,更是藉此知會尚在龍游縣城碼頭的清軍水營前來協防。
而此刻,明軍有條不紊的開始登船,對岸的清軍倒也沒有急於下到河灘,而是在列陣的同時將火炮、弓箭手安排妥當。以防止明軍強行登陸。
陳文遠遠望去,對面主要還是衢州綠營的旗號,其中間雜了些金華鎮標營的部隊。似乎督標營很放心把這條靈溪交給他們和水營來守,其自身倒是更加專注於養精蓄銳一些。只是此刻還顧不上再多考慮些什麼,見估算的時間差不多了,他便命令大軍開始渡溪。而隨著他的命令一級級的下達,早已準備妥當的明軍紛紛撐起了船杆向對岸駛去。
第一批明軍出自義烏營,他們的任務便是按照正常渡溪的順序在第一時間搶佔一塊灘頭陣地,為後續明軍擠佔更大的空間進行列陣,從而將清軍壓垮。而為了此次渡溪,陳文專門選擇了幾個全隊盡皆會水的步兵隊,只是成敗與否卻尚未可知。
靈溪這段河段已經處在了下游,其距離龍游縣城並不甚遠,河道也較為寬闊。自明軍渡河以來,清軍並沒有急著開火,只是待明軍越過靈溪的河中心後,清軍那邊立刻開始了炮擊。
一眼望去,清軍火炮的硝煙過後,靈溪上的明軍船筏附近總會激起一道道水柱,甚至有些已經很近,將船筏上的明軍澆了個落湯雞一般。只不過,清軍炮手的瞄準技術實在不太對得起他們使用的火炮,再加上明軍船筏較小,大多小到了只能裝下一個伍而已,以至於渡溪的明軍中尚沒有傷亡產生。
很快,明軍的船隊便駛進到了河道靠近西岸三分之一的距離,再向前航行一些,到了溪水不至沒過膝蓋的地方便可以下船結陣登岸。
可是就在此時,東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