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認作祖宗的女真人也要相形見絀。
可是即便如此,歷史上的南明王朝也並不是沒有機會翻盤,至少李定國和鄭成功都有過這樣的機會,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和意外,他們並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從而如岳飛那般逆轉華夏被蠻夷竊取的命運。
陳文很清楚,他並沒有李定國和鄭成功那般用兵的才能,他也沒有大西四大王子和鄭氏集團少東家的身份。白手起家的他所擁有的是被此間後世的人們所開啟和總結的思想和知識,以及對於逆轉未來的堅定信念,還有為此而不惜以身為祭的勇氣。
但是僅僅擁有這些並不夠,想要戰勝這樣的強敵就一定要建立起一支和這個時代的其他軍隊截然不同的新式軍隊。
陳文在前世看過很多歷史小說,其中不乏以建立近代或是現代軍隊去吊打封建軍隊的,而縱觀歷史,他也能夠理解這些作品的作者的想法。因為歷史上猶如機械般精密冷血的近代軍隊很少輸給依靠個人武勇取勝的封建軍隊,而在近代軍隊的基礎上被灌注以民族或是階級信仰的現代軍隊更是能夠摧枯拉朽般的戰勝近代軍隊,哪怕這些失敗者的兵力更為雄厚,裝備也更加精良。
而決定這些勝負的緣由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勝利者較之失敗者能夠進行更加艱苦的行軍和戰鬥,也能夠承受更大的傷亡比例,而一支遠比對手更加敢於犧牲的軍隊是沒有理由會失敗的,除非對手的科技樹已經攀出了無視人類勇氣的黑科技。
陳文最初的想法就是如同他曾經很喜歡的一部小說的主角那樣,找一個能夠阻隔清軍的海島,在一個boss級人物的羽翼下建立起一支近代軍隊,然後平推滿清。哪怕這支生長在封建社會土壤上的近代軍隊最後會成長為清末北洋新軍那樣的怪胎也在所不惜,因為這個時代的封建軍隊一樣不可能戰勝這個怪胎。
可是當初那段為了組建團隊前往福建而講古的時光卻讓他意識到他錯了,而且錯的很離譜。陳文很清楚,他錯的並不是這樣的怪胎能夠戰勝封建軍隊,錯的是他建立這樣一支軍隊的後果和為什麼有更好的選擇而棄之不顧。
講古的那段時間,他講過很多故事,朱元璋、岳飛、班超、陳慶之、陳湯、傅介子、耿恭、王玄策、戚繼光等人故事都曾經從他的口中說出,而最為耗費心力、也最為他喜歡的便是岳飛和戚繼光的故事,甚至他根本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直到那天晚上,孫鈺的那句“食民之祿,為民請命”才徹底點醒了他,因為這兩個人都曾經建立起一支以救民為己任的軍隊,而他們所建立的軍隊也憑藉著救民之志在戰場上戰勝了那些以殘害華夏生民為樂的蠻夷。也是在那一天,他終於明白了其實他還有更好的選擇。
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都可以為了百姓而戰鬥,我為什麼不能重建一支願意拯救萬民的軍隊呢?
只不過,想要重建這樣一支軍隊是極其困難的。更為遙遠的岳家軍不提,重建戚家軍也不是編練鴛鴦陣或是依照戚繼光兵書把裡面的戰陣編練個遍就夠了。一支軍隊最重要的乃是軍魂,如果不能把軍魂重新注入其中,他所編練出來的也不過是支頂著戚家軍皮囊的行屍走肉。
戚繼光那個時代的戚家軍擁有著誅滅倭寇韃虜、護衛華夏生民的信仰,也擁有隨之衍生出來的使命感。除此之外,戚家軍有著高額的物質獎勵作為基礎,同時依靠著嚴苛的軍法將這支軍隊的戰鬥**限制在誅殺蠻夷而非殘害百姓之上。正因為如此,戚家軍才能夠掃平倭寇、席捲北虜,哪怕是戚繼光死後,他提拔的軍官和建立的軍隊依舊在這個信仰之下與蠻夷戰鬥,至死不渝。
陳文堅信,唯有這樣的軍隊才可以在眼下極端惡劣的局勢下扭轉局面,從而改寫歷史程序!
身處永曆四年,明朝危如累卵,而華夏文明也即將遭受到有史以來最大的浩劫。以至於到了陳文出生的那個時代,這場浩劫所留下的後遺症還遠遠沒有結束。
面對這樣的局面,陳文所要建立的這支軍隊就需要擁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拯救蒼生的信仰和使命感,他們需要有嚴格的訓練,需要有嚴苛的軍法和讓他們堅信只要在他陳文的旗幟下,青史留名和富貴榮華都不再是夢想的制度。只有這樣才能重鑄軍魂,才能真正意義上把那支華夏曆史上有數的強軍複製出來。
經過了這段時間的訓練,這支種子部隊憑籍著那句重建戚家軍的口號和這些天以來靠著複製戚家軍的戰陣和訓練方式已經開始同步出了一定的信仰,並且依靠著還算不得極其嚴格的訓練開始逐步提升了戰鬥力。
但是,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