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恢復了建制,但卻還是新兵大半的江西提督標營一同撤到了玉山鎮固守,而協防開化縣的徽州綠營似乎也有準備撤離的跡象。眼見於此,他也只得率領主力部隊返回衢州,再作打算。
返回到衢州後,陳文便收到了一份來自於金華的報告。進行了將近一個月的反腐調查終於接近尾聲,以打擊底層官吏震懾各縣縉紳富戶為目的的這場調查,孫鈺負責的行政系統與韓啟正負責的提刑官衙門緊密配合,大批底層官吏勾結縉紳富戶、壓榨普通百姓的罪證為提刑衙門所掌握。
根據陳文此前的指示,對於縉紳富戶暫且只是進行申斥,如果家中有為明軍效力的則同時發文斥責,但是對於底層文官和吏員的懲處卻是從嚴從重。
文官暫且還好,底層的文官大多是曹從龍之亂後重新進行任命的,他們由於對地方情況不太熟悉,免不了被小吏所矇蔽,自身的貪汙**現象反倒是要稍微少上一些,畢竟平息叛亂後明軍對附逆文官的大開殺戒對他們的震懾還遠沒有消散,自然不敢做得太過。
相比之下,各縣的吏員作為地頭蛇在文官控制能力下降,衛所不斷擴張的情況下反倒是更加變本加厲了起來。
衛所的擴張,土地大量歸於衛所的官員管轄,其中絕大多數的田土更是那幾種連稅賦都不用繳納的免稅田,這無疑會導致地方吏員在田賦方面的灰色收入下降;而最近由於平亂和佔領區急速擴大,兩次大規模的更換基層文官,更是導致了文官對地方的控制能力的下降,正好給了各縣吏員從中漁利的機會。
借火耗、淋尖踢斛等名目加徵,勾結地方縉紳富戶將稅賦攤派給普通百姓,利用銷燬陳糧、冒領、修改賬冊等方式貪墨倉儲。對上行賄、矇蔽,對下脅迫、隱瞞,上下其手,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也怪不得顧炎武曾經痛斥曰:“養百萬虎狼於民間”,試問百姓焉能不苦。
吏治於國計民生可謂是至關重要,如《日知錄?吏胥》中所述:“百官者虛名,而柄國者吏胥而已”,他們才是王朝最為貼近底層百姓的觸角,甚至可以說吏治的好壞關乎王朝的興衰存亡,這一點兒也不誇張。
此番借永曆六年秋稅一案,陳文決心狠狠殺上一批地方上為惡的胥吏。只不過,殺人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的辦法,震懾一段時間或許還可以做到,但這本就是有利可圖的所在,只怕很快就會故態重萌。
可是想要改良官職,在洪承疇出任東南經略,一步步試圖將他和鄭成功逼進死角的情況下,陳文又遠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眼下自然也只能這樣讓孫鈺去慢慢梳理了。
不過相比鄭成功,去年陳文的攻勢停滯下來更大的原因還是來自於自身,兵力太少且連續征戰數月,士卒渴望借戰事來獲取軍功賞賜的心已經淡了下去,再兼春節將至,麾下的將士們的心思早已飛回了家中,期盼著能夠在那闔家團圓的日子裡收穫田土的賞賜,而非戰死在永曆七年之前。
正因為如此,擴軍結束後,陳文的第一擊便能夠輕而易舉的江山縣收復,順帶著全殲了督標營。陳文相信,督標營的覆沒對於洪承疇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損失,畢竟眼下浙江、福建和江西這三個省的綠營兵裡面也只有這一支還能與明軍有著一戰之力。沒了這支精銳部隊,洪承疇手中的籌碼就要少上很多。
只不過,對於王之綱和楊捷在那一戰中的反應,陳文還是有些疑惑。說二人有心儲存實力,這並不稀奇,甚至陳文還懷疑這本身就是洪承疇給他們訂下應對方法。
衢州三縣聯防,關鍵所在便是常山和江山這兩個縣,而開化則由於地處山區且大軍由此進攻徽州頗為困難,反倒是並不重要。
按照從張國勳那裡得來的計劃原本,江山縣有仙霞關的王之綱所部策應,而常山縣則由徽州綠營策應,而他們背後則由楊捷的九江綠營來作為援兵。
眼下江山縣為明軍所奪,王之綱退守仙霞關乃是兵家正理,畢竟若是仙霞關有失,明軍的兵鋒就可以席捲閩北,與閩南的鄭成功實現聯手,福建大局就會徹底糜爛。而常山縣那邊,事實上在地理上明軍奪取了江山縣,只要繞過彼此之間的那片山區就可以將其與玉山縣的聯絡隔斷,使劉光弼成為甕中之鱉。
可問題在於,劉光弼和楊捷為什麼僅僅就退到了玉山縣,為什麼不是廣信府的府城,那裡顯然要更為堅固,也更加容易堵住明軍西進的道路一些啊。即便是因為廣信府還在大興土木,劉、楊二人才會轉而駐守玉山,可他們背後的洪承疇最近的反應也太過於被動,與他在史書中的記載區別頗大,這廝到底在等什麼呢。
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