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辰初“早上七點”,在響鞭開道後,聖駕才至。
隨後,康熙率領宗室、百官、侍衛等,往太后宮外行禮。
少一時,有太后地懿旨傳下來,停止筵席,省下的銀兩,捐到幾處皇家寺院廟宇,做香火之資。
康熙率領百官們叩首完畢,只留下幾位大學士御前對答,其他地臣子就退出了園子。
隨後,才是貴妃佳氏帶著內命婦到太后宮行禮,賀壽。最後,才是在二宮門外候著的外命婦到太后宮。
太后盛裝裝扮,穿著吉服,只是因入秋病了幾個月的緣故,清減許多,不如原來瞅著富態。
看著雍容華貴的後宮,又看看跪在另一側的外命婦,太后的眼睛掃過人群,滿滿地落在李氏身上……
第十一卷 定風波 第七百一十三章 懿旨(下)
暢春園。皇太后宮
各種繁瑣的儀式過;這邊漸地肅靜下來。太后被人扶著去暖閣換下大禮服。換了家常的衣服。到炕上坐下。笑咪咪地看著眼前諸人。
那模樣。沒有一國之母的架子。倒像是尋常人家的老封君。看著兒孫們。
德妃與宜妃心照不宣地對視了一眼。心裡都有些疑惑。賀壽的命都已經退出太后宮。只留下了李氏婆媳、平郡王福晉曹佳氏。還有國公塞什圖的夫人曹氏。內命婦也都叫跪安。只留下貴妃佟佳氏與德妃妃三人。
不禁幾位宮妃惑。李氏等人也有幾分忐忑。留下這幾人。不是曹家媳婦。就是曹家女兒。不曉太后有何用意。
不過。瞧著她老人家並不像是要斥責之意。李氏方心安些。
初瑜與曹佳氏、曹頤。多多少少都聽過李氏身世的傳聞。心裡雖不盡信。但也都有各自思量。這兩年。瞧著太后的另眼相待。倒不像是空穴來風。
只是一個是媳婦。兩個是女兒。不管傳聞如何。都絲毫不影響她們對李氏的敬愛之心。
太后自在慣了的人。留些貴妃幾人。自是另有用意。她絲毫沒有收斂自己對李氏的親近之意。讓她在炕邊坐了。拉著她的手說道:“哀家活了這些年。前半生靠著太皇太后的寵愛。後半生靠著皇帝的孝敬。過的還算舒心自在。就算長生天時召喚哀家去哀家也沒什麼可怨地。孩子你過如何?可有受到委屈的地方?”
幾位宮妃。都是偕蒙語的;曹氏這邊。入王府多年。也學了些。曹頤則是連聽帶猜的。知道一半。
不管是聽懂的。還是沒聽懂的。能看出太后待李氏非同一般。就算是科爾沁大妃來朝。也不見太后這般親厚。
這一番話說太長。李氏聽的一知半解。不知該如何作答。初瑜見了學著早先的習慣。近前在李氏身後。低聲用漢話。又說了一遍。
當著幾位宮妃的面。還有女兒媳婦在場。李氏倒是有些不好意思。笑著用略顯生硬的蒙語回道:“不委屈。謝過太后垂問。”
太后摩挲著李氏的手。帶著幾分心疼道:“打小寄人籬下。可憐見地。若是你早些上京哀家定不讓受這些委屈。”
初瑜在李氏身後低聲學了一遍
李氏聞言。心裡一熱。不禁紅了眼圈。她未地落就喪父,隨同母親高氏。住在伯父家。雖說是至親。是到底不是自己個兒家。加上高氏性子嚴厲實不是母慈地做派。李氏幼時也頗為孤苦。
幸好李鼎之妻韓氏人溫柔可親。對這個比女兒大不了幾歲的小姑子也甚好。才稍解李氏孤苦。
太后見李氏這般神情。輕輕地拍了拍她地手。臉上越發慈愛。
就連平素吃齋唸佛不理外務的佟佳氏。瞧了此情此景。也感覺詫異。瞧著太后待李氏樣。哪裡是外命婦。說是帶自己骨肉。也是有人信的。
初瑜與曹佳氏、曹頤知道的版本攃、差不多。心裡已經尋思李氏是不是真如外界傳言的那般。有皇家血脈。但是心裡也疑惑。就算母親真是太后失散在外的孫女。這也過了些。
除了親自撫養的五阿哥。還沒有聽說太后對哪位孫輩這般寵溺。
只有德妃與宜妃兩曉的其中隱情。自是為什麼太后會對李氏這般親厚。李氏身上。留著的愛新覺與科爾沁的血脈。是太皇太后嫡親的外孫女。
雖說這其中涉及到孛論。無法擺在明面上。但是作為皇帝與大長公主之女。李氏地真實身份確實尊貴無比。
德妃尚好。心裡沒有什麼可擔憂的;長子與養子同曹顒交好。小兒子同平郡王那邊也往來頻繁。宜妃這。則是添了擔憂。
八阿哥沒了的訊息。今還瞞著太后宮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