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調整組織機構,使版部相對應,以“版部合一”的方式,實現權責利統一,向“扁平化”管理邁進。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自比雍正(4)
◎艾豐陪同丁關根考察新落成的《經濟日報》電子編輯系統。左一為徐心華,時任經濟日報社社長。
“放下紙和筆”
為建立《經濟日報》電子網路系統,艾豐付出了不少心血。在歷史上,《經濟日報》曾經率先實現鐳射照排,“告別鉛與火”——不再用鉛字排版。1997年,《經濟日報》實現了第二次報紙技術的重大革命,“放下紙和筆”——編輯、記者不再用筆在紙上寫稿、改稿,一律在電腦上操作。為搞好網路設計,艾豐親自為報社的網路設計畫“方塊圖”。“方塊圖”清楚地展現了整個網路的架構和執行要求。由於要求清晰,技術公司編制軟體程式非常順利。網路基本成型之後,就開始發動全體編輯、記者學會使用電腦和網路系統,目標是在三個月內實現封閉執行。在編輯部樓的門口,豎起了一塊大牌子,上面寫著:“距離放下紙和筆還有××天!”原來以為最後總有一些死角做不到放下紙和筆,可日期到了,一個落伍的也沒有!這充分體現了全體編輯、記者的齊心和努力。1998年3月“兩會”期間,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艾豐一邊參加會議,一邊為報紙寫稿。他是報社第一個利用報社電子網路從社外傳送稿件的人,每天一篇會議隨筆,當天傳送,當天見報。
鼓掌問題
1996年夏天,經濟日報社從原來的王府井遷址到宣武區白紙坊東街。離開工作十幾年又十分繁華的老地方,人們總有些戀戀不捨。但新的社址畢竟更加寬敞,更有利於事業的發展。辦公條件改善了,艾豐認為這也是調動人們積極性的好時機。
新的編輯部大樓竣工,特別舉行了一個竣工入住典禮。報社全體同志包括已經離開一線的老同志,齊集大樓前的廣場,慶祝這值得高興的日子。
艾豐在會上講了這樣一段話:
大樓竣工投入使用了,大家都很高興。我現在想到的是這樣一句老話——“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大樓是在我們這一屆領導班子開始使用的,但是,蓋樓的資金是前幾任領導班子帶領大家艱苦奮鬥積累起來的,蓋樓的決策和施工是前一任領導班子領導大家進行的。我們今天住進了新大樓,但是不要忘記《經濟日報》的老同志在東單一家小飯店辦公、在經委大院簡易棚裡編報的歷史。今天工作條件好了,還要繼續發揚報社老同志艱苦奮鬥的作風,讓我們的後來者,也能有“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感受。
對艾豐的講話,大家報以一陣掌聲。
事過半年,在春節聯歡會上,一位離退休的老同志發言時,還對艾豐的講話作了呼應。這位老同志說:“艾豐同志說過‘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感覺後來的同志工作得也很好,後人栽樹,前人也能夠乘涼!”
對於報社的新址,也有一些特殊的議論。因為新址靠近“自新路”——過去是北京第一監獄所在地,旁邊又有一個“半步橋”,有人便覺得風水不好。一次大會上,艾豐針對這些說法,又講了這樣一段話:
有人議論到咱們新地址的風水,我看風水不錯。我作了一首詩,大家看看對不對:
宣武門外不宣武,菜市口南說油鹽。
半步橋上豈半步,陶然亭下亦陶然。
大家會心地笑了,以後風水不好的議論就基本沒有了。
對於報社的人氣,艾豐也從點滴上加以注意。一次大會上,艾豐講道:
過去在王府井沒有會議室,報社很少開大會。現在有條件了,該開的大會還是要開。一個報社的同志總是分散工作,你不見我,我不見你,缺少一股熱氣。現在我們的會議多了,大家會面的機會也多了。但有一件事我作為新來的人還很不習慣,就是開會的時候,有人在臺上講話,大家不鼓掌。如果是坐在臺上的人,講完話大家不鼓掌,他會覺得很冷清。如果是臺下到臺上發言的人,他發完言,大家不鼓掌,從臺上回到臺下,這幾步路他會覺得有幾里遠。鼓掌是兩層意思,一層是禮貌,一層是贊同。即使你不贊同,禮貌也總是要講的。大家要注意互相鼓舞。
他講完後,臺下一片掌聲。此後,鼓掌的“問題”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決。
。。
簡政放權(1)
作為總編輯,艾豐十分注意調動各層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1996年剛到任的時候,編輯部13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