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方孝孺。
他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方孝孺也感受到了,建文皇帝的開心,但是,他還是忍住了自己的好奇與欣喜,慢慢的看著。
一開啟奏摺,他的臉色就有了些變化,因為上面提到了,又是他的兒子,方中愈。
當他把整封奏摺看完才知曉,自己的兒子居然獨自一人進去勸降,王爺。
那可是燕王府,當年太祖高皇帝,下令修建的,燕王府。
更何況還是在兩軍交戰,燕王,叛軍失敗的情況下,大軍圍困燕王府,任誰來說那都是一個危險的境地,中愈居然敢自己一個人進去勸降燕王朱棣。
他不知道,是該讚歎自己兒子,有勇有謀,還是再說,忙裡莽撞。
畢竟,誰也不知道燕王府了,也會是個什麼情況,看著奏摺裡你的描述,中愈是在,燕王困獸猶鬥的時候,一個人進去的。
換作是他,恐怕根本沒有這個膽子,這並不是說懦弱,只是方孝孺知道自己真的不會那樣做的。
就算自己在前線,也不會冒這麼大的風險去做,這樣的事情的。
“賀喜陛下,燕王朱棣,已經投降了。這是朝廷之福,陛下之福啊!”
方孝孺,看到這裡的時候,立馬向建文皇帝朱允文,道喜,畢竟真的是可喜可賀呀。
三年了平叛戰爭,已經打了三年了。
這三年來死了多少的人。
朝廷準備了多少的錢糧,浪費了多少錢良在這上面。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他特別的擔心。
如今,燕王朱棣已經投降了他心裡也是很高興的。
“這都是,中與的功勞哇。”
建文皇帝朱允文對著方孝孺說的,他看著方孝孺的眼睛,想要知道,老師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陛下,過譽了,中愈,只是做他應該做的事情,這也是陛下,統帥有方,才讓前線的將士們將這件事情做得更好,沒有他們的拋頭顱灑熱血,也不會有這一次戰爭的勝利。”
就算這件事,和中愈有關,中愈立了大功,方孝孺也不能承認,至少不能把這個功勞,完完全全算在他頭上。
中愈的頭還太軟,扛不起這麼大的功勞。
那頂帽子壓在中愈的身上,只會讓他成為朝廷的眾矢之的,就算陛下不介意,也會有人把這件事情拿出來說的。
平叛戰爭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個部門的事,更不是錦衣衛,的事情。
是整個朝廷的事情,朝廷的所有部門都在為這件事情忙碌著。
特別是,這一段時間以來,所有的部門都在忙碌著,沒有一個部門,閒著,要是中愈真的趕一個人把這些功勞都攔在手裡的話,恐怕他就走在了朝廷的對立面,走在了所有部門的對立面。
這是方孝孺不願意看到的。
“哈哈,今天事情終於了結了,朕很高興。傳令前線,給眾將士慶功吧!”
“這個是當然的,陛下由此仁心,前線的將士們會感激陛下的。”
方孝孺,沒有主動提起,終於在前線訓練新軍的事情。
建文皇帝朱允文,也沒有提起,雖然他們剛剛都在那一封奏報,看見了,但是兩人似乎很有默契的將那件事情隱去了。
並不是不願意討論,他們也想討論,但是在這個時候,兩人似乎都保持了沉默,因為他們對這件事情瞭解的不深,不能妄加猜測,建文皇帝朱允文,心裡也很著急,但是在這個時候,他沒有得到明確的證據之前不能做出決定的,也同樣,他不知道自己兒子到底在做什麼,但是他知道,中愈考慮的每一件事情都比他考慮清楚,至少在這些事上,他自認,沒有,中愈,考慮的周到,所以他選擇了沉默,他把這件事情提起,中愈回來,終於自己解釋。
因為他害怕自己,把這件事情弄得更砸了,因為他的摻和,恐怕會影響到中愈。
太多的事情會,壞在一個細節上,這是方孝孺,做官,這麼多年,得到的結果。
所以,他必須謹慎又謹慎,小心又小心,當自己沒有十足的把握的時候,這些事情,一定不能從他的嘴裡說出,就算是一丁點的抱怨,或者是評價都不行,所以,他必須要等,中愈回來,自己,給皇上解釋。
建文皇帝朱允文和方孝孺,又聊了一些事情,之後,方孝孺就離開了。
除了皇宮的方孝孺沒有說其他的話,只是吩咐轎伕,立馬往家趕。
家裡的轎伕都有些奇怪,往日裡老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