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說,那確確實實不太好。
慢慢的,太慢了。
“王爺,陛下讓我問您,您後悔嗎?”
方孝孺清了清嗓子說道。
後不後悔?
對於他們兩個人來說。都心知肚明,後不後悔指的是哪件事。
臣子起兵造反,自古以來都是大罪。
藩王有了野心,就更是大罪。
“後悔?孤王有什麼好後悔的,你要說真後悔,孤王只後悔沒有儘快地打入京師。天子之位,有德者居之,能者居之,孤王作為太祖高皇帝,四子。為國戍守邊疆數十年,為大明朝廷出生入死。那個位置別人能坐,孤也能坐。有什麼大不了的。況且孤王離成功只差了一步而已,如果沒有你兒子,沒有那場戰爭,這一切都不會發生改變,所以孤王不後悔起兵靖難,孤王后悔的只是沒有趁早打入京師,不然,哪裡輪得到你來這裡問話,像你這樣的腐儒,只適合做些小事,哪裡能在朝廷裡擔當大任。”
燕王的語氣裡,透露著深深的不屑。
方孝孺心裡想著這倒是句實話。
他雖然是文官,之前也沒有出過京師,但是他從他的同僚們口中也知曉了那場戰役的轉折點,中愈帶領著大明幻夜騎進入戰陣,穿插戰隊,甚至是將整個戰陣穿透,確確實實成為了那場戰役,不可或缺的轉折點。
所以燕王說其他的不後悔,只後悔沒有早點打入京師,到是讓他覺得是一句實話或者說這才是燕王心中真正所想。
“那個位置,不是人人可以做的,如今大明正統在於朱家,是太祖高皇帝的血脈。太祖高皇帝駕崩以前選擇興宗康皇帝的嫡子,當今聖上朱允文,也就是當時的太孫,繼承了大統。
也就是說大位已定,君臣名分已定,陛下為君,王爺為臣,王爺應當執臣子之禮,行臣子之事,怎可驟起野心,妄圖篡奪大明江山。
陛下為天子,是太祖高皇帝欽定,為大明正統,臣忠於大明王朝,更忠心於當今陛下。王爺,雖然在邊境為朝廷守護邊境數十年,但是如今起兵造反,陷國家與不義,陷黎民於水火,如此不忠不仁不義,就算是後世史書上,王爺所做的,也會成為後人譴責的事實。”
方孝孺據理力爭,並沒有因為燕王朱棣是四王爺,而改變他的看法。
這也跟歷史中的一樣,方孝孺在那一刻呈現了他應有的骨氣,雖然牽扯到了不少的人,但是至少把他的忠義表決出來了。
“孤王是不是驟起野心,是不是甘於叛亂,這些東西,難道還要孤王說嗎?具體的緣由你不知道嗎?湘王是怎麼死的?難道還要孤王再給你講一遍?那也是孤王的弟弟,是大明的王爺,也是你口中的陛下,我的子侄,也是他的叔叔。最後死了,被你們逼死了。
你們難道不是兇手之一?
我那侄兒可真的放心。
他既然做不好這個皇帝,那個孤王來坐又有什麼不可以?
所以不要把這些大道理大帽子都掛在孤王身上。
要是站在孤王的角度上,孤王怎麼做都是對的,所以不要在這裡亂講這些,現在的都沒有用了。”
燕王朱棣有一些生氣,要是擱在以前,有人罵他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話,他早就將那人殺了,但是如今他知道,勝者王侯敗者寇,他現在已經失敗了,說的再多也沒有用處,所以他忍了下來。
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就要背上這些大帽子。
也許方孝孺之前沒有這樣想過,但是剛剛燕王朱棣一直拿著方中愈說事,可能刺激到了他,所以燕王朱棣,現在也有些後悔剛剛說那一番話,不過沒關係,時間總會證明一切的,他相信方中愈不管要做什麼都會做的,他都還年輕,但是這些事情可不會等著他,所以看他如此急迫的樣子,一定會做更多的事情的。
也許最瞭解你的,往往是你的敵人。
這句話從來都沒有說錯,也許除了那些眼光遠見的人。
也就是燕王朱棣看透了方中愈吧或者說他猜測了方中愈可能要做一件大事,但是他有沒有辦法確定,所以才來問一問方孝孺。
不過似乎他想的大事與方孝孺想的大事並不一樣,方孝孺是堅信自己的兒子,一定是位大明朝廷處理的,一定是為了當今聖上皇帝朱允文。
“王爺,不管怎麼說,也許你以前有什麼其他的想法,也許朝廷做的不對,但是如今您起兵造反已成事實,被朝廷擊敗,也是事實,平叛戰爭打了這麼久也累了。百姓也發了,或者說在這場戰爭中受苦受難的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