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建文皇帝朱允文聽他這樣說也就是釋然了,是啊,不管怎麼教學,誠意伯劉基只有一個。
潛溪先生也只有一個。
退一步說就算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對朝廷也只有好處,而沒有壞處。
“你確定這樣,讓百姓讀書識字對朝廷有好處?”
“陛下,雖然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可能有人學得好,有人學得差就好,比現在的科舉一樣,有人能夠中舉,有人,不能。
總是會有差別的,但是如果必須能夠讓他們懂得道理,那麼百姓與百姓之間的紛爭,百姓與朝廷之間的紛爭就可以用道理來解決。
要想讓他們遵守律法,就得讓他們知道律法的厲害之處。
也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樣做是不對的,為什麼會觸犯大明的法律?而這些至少要讓他們識字,懂得這樣的道理,光靠咱們的官員去說,只會讓他們認為官員是在欺負他們,不識字。
但是如果他們自己本身,就知曉朝廷的法律,會對法律有一些敬畏之心的話,那麼朝廷的工作就好做了。
陛下,不要忘了,之前朝廷出臺以工代賑的政策的時候,反而是那些知曉道理的多少,有些讀書識字的百姓們更好的能夠接受。
而那些一輩子都是給別人種田的佃戶們,卻不能接受,或者說他們會問誰分到哪一塊田,一塊地,甚至是誰在哪個地方工作都會產生紛爭,這些他們都不會用道理去解決,反而會用暴力,如果朝廷能夠讓他們懂得道理,減少心裡的力氣,相信他們也會選擇讀書識字的。
況且陛下您也知曉之前大明報和遜志報,在街上傳播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家庭,願意讓家裡的孩子去讀書,這就是一種轉變,當他們有足夠的能力供養更多的孩子,甚至是他們自己的時候,朝廷可能就需要花更大的氣力,各種各樣的學堂,這是不可避免的。”
中愈喝了口茶,潤了潤嗓子又繼續說道。
“陛下,孔聖人為什麼會成為後世敬仰的大聖人,主要一個原因就是他因材施教,所以才會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
如今陛下要是能做到這一步的話,最先感謝您的恐怕,就是孔聖人家族呢?”
孔聖人是先賢,具體的大家也不會過多的去評價,老百姓們也不會對他有太多的敬意。
反而是那些儒生會對於孔聖人的尊敬會多一些。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確確實實是當年孔聖人提出來的,只不過這麼長久以來並沒有誰能夠做到。
朝廷也沒有能力去供養這麼多的讀書人。
所以對於人才的選拔,對於那些讀書人來說,還是挺缺乏的。
所以中愈現在提出來的意見,確確實實挺好的。
“這麼說,當時你想建立皇家軍事學院,讓朕來當校長也是一定要做到了。”
建文皇帝朱允文看中愈,越說越起勁,嘴裡時時刻刻都惦記著他的學校,惦記著教書育人,雖然現在做起來還有難度,但是至少他能將這件事情,完完整整的講給他聽。
“陛下,如果您真的願意軍事學校,這件事情還是儘快做吧,之前您擔心學校教出來的將領,在一個人的領導下,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但是如果由您來擔任學校的校長,那麼所有的人都將是您的學生,那些將領們尊師重道自然會考慮到這些事情的。除此之外,朝廷的文官們在這件事情上也會放鬆的,畢竟他們盯著的是害怕武將掌握更多的權利。有危害到大明江山的可能,但是如果那些將領都是出於陛下的教導之下,自然會忠心耿耿的。”
中愈對於這件事情說的很是清楚,建文皇帝,聽著他的理由,心裡也很是舒坦,畢竟這麼久以來他一直都在考慮這件事情,當初,中愈提到的時候他的心裡也是一陣一棟,以後的日子裡經常想念起這個念頭,甚至還隱隱的打算,在學堂開學之後親自為那些學員們講課。
這樣的事情對於他來說還算是比較簡單,當然還需要一些手腕當年太祖高皇帝所做的事情,他做不到,現在他只能從另外一方面為自己為大明江山獲得一個更為厲害的保障。
現在他能做到這些不代表以後他做到,所以朝廷對於這件事情還是很看重的,他必須把這件事情想個合理的方法做出來,中愈提出來的這個建議,恰恰合了他的胃口,所以他覺得也許用不了多久,這件事情就可以完完全全的實施起來。
“這件事情由你去操辦吧,如果缺銀子,內帑可以出一部分,不過朝廷那邊,還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