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間最大的變化就是沒有變化。
這句話聽起來就是有些悖論,但是相信的人還是很多。
當沿途的百姓看到源源不斷的大軍往北平城去的時候,他們都在驚呼原來朝廷已經如此的兵強馬壯,與之前他們知道的完全不一樣,之前朝廷都沒有贏過幾次就算是有了些許勝利之後,也是被大敗的訊息填滿,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朝廷真的太弱了,弱的已經讓人難以直視。
之前他們還在擔心,朝廷的兵馬過境會對他們造成很嚴重的傷害,所以都有些害怕恐懼,家裡的糧食也都藏得緊緊的,有好看的閨女也都讓她在家裡,塗上那菸灰。
生怕會有些意外發生,但是,跟他們想象的不一樣。
這些兵馬離開的時候。
根本就沒有拿走他們任何的東西,也沒有進入任何一家農戶的房子。
他們進入農戶家,最多的就是在水井裡打了一些喝的飲用水!
也就是說這些兵馬成為了跟之前不一樣的人。
這裡是大明。
建文四年七月初三。
在完成了一系列的休整之後,前線大軍又開始出發了。
五位指揮,除了盛庸和徐輝祖以外,其他三人都回到了本部兵馬帶領著他們源源不斷的往北平城,趕去。
晉王朱濟熺的兵馬一直都在圍困著北平城。
他們將防線已經壓縮的很小,很小,但是畢竟人數有限,所以這段時間,攻佔的城池都完完整整的儲存在他們手裡,相當於是步步推進,步步為營。
他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這些事情又不能讓其他的人知道。
錦衣衛和他們的事之間的事情由他們自己決定,這也是其他人,不知道的。
駙馬梅殷,曾經悄悄地問過晉王朱濟熺,但是沒有得到確切的答案。
畢竟駙馬爺是晉王的姑父。
用長輩的名義去問他,依然沒有得到明確的結果。
梅殷,只問了一次就再也沒有問了,既然人家不願意回答,他,也就猜到了,肯定有些東西不能讓他知道。
現在他想的很簡單,只要將朝廷平叛的事情做好就行,其他的事情跟他沒有關係,目前他也不想管。
晉王為什麼要出兵,他們都曾經猜錯過,但是,既然沒有辦法得到明確的回答,那這件事就過去了,知道的人也就知道,不知道的人,那就算了,他們就屬於那些不知道的人。
朝廷的兵馬源源不斷地壓縮著北平城的地盤。
還有一部分本地的兵馬,反而在回撥,他們還要去戍守地方,當然只是一小部分,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拉回去,那樣這幾十萬大軍,可能立馬就散掉啦!
地方上也在不斷的徵召民壯入伍。
這個時候那些流民就成了主要力量,就算不能作為戰兵,輔兵也是可以的,甚至是在後勤上做火頭軍也是可以的。
大明的軍隊需要很多很多的人,他們只是其中之一。
現在之前的軍護指,其實已經有一些逃員,很多衛所,都已經缺員嚴重,趁這次機會一次性補齊,也是可以的。
政策是很好的,但是執行下來是有壓力的,他們都不傻,這麼長時間,有這樣的缺口補漏,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燕王叛軍那邊的應對也並不是很差。
只要他們願意做一切都是可以做起來。
生死存亡的時刻,成長起來的人就特別多。
就算是現在北平城已經成為了一座大軍營。
方圓數十里都駐紮著軍隊。
不管是朝廷這邊的官軍,還是燕王那邊的叛軍。
他們心裡都清楚,也許這就是他們人生中最後一場戰役啦,活著的,加官進爵,死了的也就永遠的死去!
大明不養閒人。
戰場也不會容忍那些軟弱的人。
大明這邊,其實人數眾多,裝備精良。
燕軍那邊也不差,他們心裡都清楚,雖然人心有些浮動,但是幾次彈壓之下,他們也能完完整整的,安靜靜的做好手中的事情。
在這場戰爭中進攻的人始終代表著主動,因為只要他不進攻,別人就要不斷的防守。
一味的防守浪費的時間更多,帶來的人力物力也就壓力更大。
燕王朱棣那邊似乎要打持久戰,因為他到現在還沒有露面。
朝廷這邊去有一些著急,他們不會允許這一場平叛戰爭,再往下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