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4章 昌都戰役開始

我方最高談判代表被害,進一步暴露了分裂主義分子,勾結列強,企圖以武力阻止我軍進軍吐蕃,破壞吐蕃的和平解放的險惡目的。

在拒絕和平談判的同時,吐蕃地方當局將其總兵力的2/3,計7個代本全部和3個代本一部4500人,以及土兵(吐蕃的民間武裝,歸土司頭人掌握)、僧兵3500人共8000餘人,分佈於昌都周圍及金沙江以西地區,統歸昌都邊使總署總督指揮。

其具體部署是:

以第8代本全部、第7代本大部及第2、第6代本各一部和噶倫衛隊集結於昌都;

以第7代本之另一部位於類烏齊;

以第3代本和真伯啦代本位於生達地區;

以第10代本位於江達地區;

以第9代本位於寧靜、鹽井地區;

以第4代本位於丁青地區;

其餘300名土僧兵配屬各代本分散配置於上述地區。

從敵防禦部署來看,對方就是缺乏作戰經驗的。

在防禦上沒有留下足夠的預備隊。

吐蕃全體官兵除了幾百人留守昌都之外,其餘軍隊都被分散佈防於邊境沿線;面對如此單薄的防線,我軍隨時都可能突破,而邊防軍後面並沒有設定第二道防線。

隨著9月底的到來,許多人都推測冬季的臨近意味著內地軍隊可能不會發動進攻,從而使缺乏實戰經驗的吐蕃逐漸放鬆了警惕。

而考慮到昌都是吐蕃東部的政治、經濟中心,是我軍進藏的咽喉要道、為了打通解放雪域高原的道路,西南軍區決心集中6個團2萬餘人的兵力發起昌都戰役。

戰役的目的,是殲滅吐蕃軍有生力量,促成和平進軍吐蕃。

我軍分析後認為,吐蕃軍在我軍進攻之下,有可能扼守若干要點進行抵抗,或分散各地打游擊,或以主力分路撤退,而撤退將經過恩達、類烏齊地區。

因此劉子龍要求參戰部隊在兵力部署上,以主力實行兩翼迂迴,斷其退路,將吐蕃軍主力殲火於昌都及其以西的恩達、類烏齊地區。

與此同時,對吐蕃軍特別是土兵,要大力開展爭取工作。

與吐蕃方面的舉棋不定、臨陣換將、佈置失當相比,我軍則佈置十分周密。

第18軍決心將參戰部隊分為南、北集團,並將主力使用於北線,具體部署是:

北線集團由第18軍第52師、軍炮兵、偵察、工兵營,第54師炮兵連及西北軍區青省騎兵支隊組成,由第52師統一指揮,分為左、中、右三路;

右路為第52師騎兵連、偵察連、炮兵連、第154團、青省騎兵支隊。

其中,第154團由鄧柯偷渡金沙江,會同由玉樹南下的青省騎兵支隊,直插類烏齊、恩達,切斷吐蕃軍退路,並準備阻止丁青藏軍東援,青省騎兵支隊一部直插昌都以南,阻止吐蕃軍南竄;

中路為第52師師直、第155團、第156團及軍炮兵營,由鄧柯隱蔽渡江,經生達等地直搗昌都;

左路為軍偵察營、工兵營及第54師炮兵連,由德格渡江,殲滅同普、江達之吐蕃軍,配合中路主力從正面攻擊昌都,並以一部迂迴昌都以南,殲滅可能南逃之吐蕃軍。

南線集團由第18軍第53師第157團、炮兵連、工兵連及第14軍第42師第126團(欠一個營)、第125團第3營組成,由第53師統一指揮,分為左、右兩路。

右路第157團,由巴塘渡江,圍殲寧靜地區之吐蕃軍隊,主力出邦達、八宿,切斷吐蕃軍隊南退之路;

左路第42師所部,由貢山、德欽出動,殲滅鹽井、門工、碧土地區的吐蕃軍隊,而後向西北方向佯動。

9月13日,18軍發出昌都戰役指導命令,要求部隊恪守政策紀律,團結吐蕃人民,發揚吃大苦耐大勞精神,嚴格節約糧食,保證"戰役在軍事上政治上的全勝","為吐蕃人民立下第一功"。

而雙方的軍事衝突,早在七月份便開始了。

七月,雙方在昌都東北部約160公里處的一個村落鄧柯發生了第一次軍事接觸。

鄧柯地處甘孜至玉樹的交通要道旁,昌都總管在該地區設定了一座無線電臺。

我軍發動突然襲擊,一舉搗毀了這座電臺。

據逃回昌都的話務員描述:"我在無線電收發站內向窗外觀看……他們已到了這裡,有好幾百人,他們一齊湧進電臺的院子裡。我告訴了在電臺旁的索朗平措,可是他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