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進一步堅定國府軍進攻彭城的決心,劉子龍決定佈置疑陣以誘敵的辦法。
戰場移動帶來的陣型改變,對於戰局有時候是非常關鍵的。
在進攻作戰中,往往都是透過達成突破造成整體陣型的動搖,從而才能擊敗對方。否則一個完整的防禦陣型,幾乎就是無懈可擊的。
我們以長平之戰舉例。
長平之戰的勝敗,絕非是大家想的那麼簡單:換個主動出擊的主將就必然失敗了。
長平之戰上半段,即使名將廉頗也不是秦軍對手,連戰連敗之後,退到了丹河以東。結果因禍得福,反而以丹河防線為依託,並且加強了防禦工事,轉入堅固陣地防禦作戰,讓整個戰事進入了平靜期。
這時候的趙軍,就是防禦陣型完備,秦軍毫無辦法。
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知道的事情發生了:雙方換將了。
武安君白戰神來了,那邊紙上談兵的趙戰神了也來了。
換將原因就不多說了,大概原因都是因為糧草問題作祟(又回到了那個該死的核心問題:戰爭打的是國力)
白起不愧是白起,一眼就看明白了秦軍之前的作戰,為啥止步于丹河的原因。
從秦軍正面來看,趙軍以長平關、故關、大糧山和七佛山為依託構築了一個倒三角的防禦陣型。
長平關至大糧山為趙軍的防禦正面;長平關一線為趙軍右翼,長平關為其支撐點;韓王山以及長平城背後的聖皇嶺一線為其中樞陣地,韓王山為趙軍指揮部所在地。
大糧山、七佛山一線為趙軍左翼,大糧山、七佛山為其支撐點;故關一帶為趙軍後方縱深,故關為其支撐點。
把觀察角度偏轉一點,趙軍防禦體系是從長平關和故關一線延伸出的一個突出部。
故關作為趙軍後勤補給的必經之路,重要性不言而喻;長平關作為支撐點,牢牢地鉗制了秦軍北向長平的通道,保證了趙軍右翼不會被秦軍迂迴,它的存在是對故關的安全保證。
大糧山、七佛山支撐點牢牢地鉗制了秦軍東北向故關的通道,而故關正是秦軍東北向長平的必經之路,這樣就保證了秦軍無法從趙軍左翼實施迂迴。
對於秦軍來說如果正面強攻,趙軍以丹河為其防禦前沿,丹河以東谷地距離其身後高地僅數百米距離,秦軍強渡丹河會遭到居高臨下的趙軍的強有力衝擊,這麼點距離很不利於大兵團的作戰。
沿丹河南下至泫氏,地形稍稍平坦,然而此處趙軍以韓王山和大糧山、七佛山構成一個袋狀防禦,秦軍到此處作戰正好進入趙軍口袋陣,背靠丹河而身受趙軍三面夾擊,也十分不利。
這就不得不說,廉頗能夠身處戰國後期四大名將之列,不是沒有道理的。
雖然他肯定是第四名。
如果問我,趙軍不把主將換成趙括還是用廉頗,也不考慮糧食因素的話,廉頗能否守住?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我還是覺得夠嗆。
畢竟雙方交戰初期,老廉頗也是一敗再敗的,其指揮作戰能力應該不如白起。
畢竟當時能夠和白起相提並論的,只有李牧。
也就是說,此時的趙軍防禦陣型,從正面看是沒問題的,即使強如白起,也是不可能輕易進攻的。
名將不是小說裡的李元霸,一對擂鼓甕金錘就可以橫掃百萬大軍:名將是更善於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更善於調動敵人。
所以,白起也沒有從正面想辦法。最後還是發現左翼的大糧山、七佛山有一些可乘之機。
白起的辦法其實也是作戰中常用的辦法:你的防禦陣地不是很完整無懈可擊嗎?(一個圓形,一個裝著水的氣球)。那我們就把你的防禦圈往外拉伸,讓整個圈有了缺口,讓裝著水的氣球有了一個漏洞。
所以白起的辦法就是把敵人緊繃的防禦圈拉出來,拉松後再打進去。
這就如前文所說,劉子龍的部隊想成建制殲滅敵人的師以上單位,強攻進去強行分割包圍,不如把敵人引誘到我方的根據地來打更容易。
道理都是讓敵人的防禦出現縫隙,出現能讓我方迂迴包圍的縫隙。
那麼白起是怎麼做到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改變雙方的攻守態勢,秦軍不再正面強攻,向趙軍示弱讓他攻出來。否則就如秦軍之前那樣,把趙軍壓得太緊了,反而讓對方能夠形成密集的防守陣型。
(這不就是足球比賽中常有的說法嗎?壓著對方打打不破對方的密集防守,不如把陣型往後靠,讓對方攻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