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相當於一把鑰匙,中原的勢力,山東的勢力,江南的勢力,只要站穩了腳跟,都會來搶彭城。搶下彭城雖然不能定鼎天下,但如果彭城在別人手裡,就相當於自己家門的鑰匙在別人手上,令人寢食難安。
彭城西控中原、南屏江淮的戰略地位,到了南宋之後有所下降,也是因為地理因素。
那段時期黃河決堤頻繁,反覆衝擊黃淮區,甚至直接奪淮入海,這使得彭城一再被淤沒,曾經的良田不見了蹤影,黃淮區面積大大縮小,原來的地勢也被改變,依山築城成了一馬平川,這是不可改變的自然抗力。
即使這樣,彭城軍事上的意義並沒有減弱。舉個例子,南明弘光政權所依仗的江北四鎮,頂在最前面的就是彭城,由當時實力最強的軍閥高傑負責。高傑被許定國暗算身亡,部下失去統帥,在多鐸東下時,彭城總兵李成棟等投降,彭城丟失。
鑰匙丟了,進出就方便了,多鐸在兩個月內如摧枯拉朽一樣直取南京,滅亡了弘光政權。
從咸豐五年起到近現代,彭城的地位再次提高。因為黃河再次改道了,從南入黃海變成了北入渤海,任性的黃河再次影響了彭城。另外的原因當然就是近代鐵路運輸的出現,彭城身處隴海線與津浦線要衝,牽一髮而動全身,近代戰略樞紐地位就此確立。
那麼既然彭城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肯定也是易守難攻的關口了。
在古代確實如此,但是到了近代卻不是了。
這麼一說大家肯定糊塗啊:這不瞎扯嗎?我們一說哪裡都是自古易守難攻,從沒聽說過古代易守而近代難守的。
地球在近代又沒有發生大的地殼運動。
但別忘了,我們有一條非常調皮搗蛋的大河:黃河。
古彭城之地,附近有一些低矮的山丘,這些山丘不是崇山峻嶺,但是比一般的城牆還是要高,再加上古時地平面偏低,這些山丘更顯高大。
並且彭城還有水系的優勢,汴水和泗水在徐州會合,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兩條河流的河道都非常穩定,它們實際也就是彭城的兩條護城河,並且城內可以透過航道得到補給。
這些地勢決定了彭城是個築城防守的好地方,依山傍水,四面都有天然的屏障,外圍的水系和山丘又限制了大兵團展開作戰,確實難攻。
自古以來,發生在這裡的有記載的戰事就有一千多起,大戰超過二百起,天下只要有大變化,必然被波及。
單從戰術戰役層面,彭城非常難攻,只要守軍憑藉水陸屏障,抱定死守的心態死守就行;然而再堅固的城池,也抗拒不了歷史的洪流。
反覆攻擊下沒有攻不破的城牆。
然而如今,各位再看這一帶的地形,卻看不出來關河屏障、地勢險要,反而是一馬平川之感。
就是因為桀驁不馴的黃河在這一千年來不停地改道,一再改道,硬生生把彭城地勢慢慢抬高,泗水和汴水也消失無蹤,它才變成真正意義上的無險可守。
所以問題就出現了,劉子龍和國府軍,必然都需要控制彭城。
那麼問題來了,彭城現在在誰手裡?
答案是在劉子龍手裡。
這就是劉子龍提前的佈局。
早在鬼子進行一號作戰的時候,抵擋不住鬼子進攻的國府要求劉子龍出兵減輕壓力,那時候雙方的協議就是:劉子龍可以向華東出兵,打到哪裡就可以控制哪裡。
隨著鬼子的投降,劉子龍的部隊高歌猛進,一路猛衝,必然趕在還躲在西南後方的國府軍先期控制了大片區域,完成了對鬼子的受降工作,其中就包括彭城。
但是,劉子龍並不想依託彭城進行頑強阻擊。
劉子龍親自帶著主要將領們及總參謀部的參謀們,親自到這一帶勘察了地形。
看到這些只有些丘陵的一馬平川,也不禁感慨:真是滄海桑田的變化啊。
針對國府軍擺開了一副防禦的態勢,劉子龍這邊也制定了作戰計劃。
雙方的計劃側重點完全不同:國府軍還是希望能夠頂住劉子龍部隊的進攻,維持住現在的局面;而劉子龍的計劃則是殲滅掉國府軍的精銳部隊。
一個是考慮城地的得失,一個是以殲滅對方的有生力量為目標,自然決定了雙方的打法。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國府軍要怎麼守,劉子龍的殲滅戰要怎麼打。
我們之前說過:守淮必守徐。所以劉子龍判斷,國府軍肯定希望以攻代守,奪取彭城一帶建立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