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2章 人民包圍圈

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場戰爭,就是長達十年的南疆自衛還擊、反擊作戰。

大家都知道,在這場戰爭中,由於受到了地形、戰爭規模、戰爭形態影響,雙方進行了大量的偵察作戰。

而大家熟悉的偵察作戰,更多是收復兩山之後,各偵察大隊的輪戰,至今為大家津津樂道。

其實這種偵察作戰一直貫穿始終。

比如在79年出境作戰結束之後,我方一直沒有放鬆對當面老山、者陰山之敵的偵察,觀察其工事構築、觀察其兵力調動,甚至利用各種機會誘捕、越境捕捉俘虜。

在此過程中,我方偵察兵並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天天穿著迷彩服,帶著照相機、夜視儀,採取滲透潛伏的手段溜過去。

這都是電影電視情節。

當時的真實情況是,大多數時間內,我方偵察兵都換成當地老百姓的衣服,終日幫助老百姓在邊境線上播種、插秧,完全融入了當地的生活,完全和群眾打成了一片。

唯一不同的是,在普通老百姓衣服下面,還藏有武器。

而雖然當時有人為劃分的國境線,但是兩邊的老百姓世代居住在此,很多都是親朋好友。儘管雙方處於戰爭狀態,但是對方的邊民仍舊定期過來趕集。

出售各種土特農產品,購買所需的各種生活生產資料。

在當地老百姓和民兵的幫助下,自然能夠獲取對方的很多情報。

更關鍵的是,對方的軍事人員也經常越境過來採購生活物資(八十年代初,雖然我們也一窮二白,但是經濟已經開始騰飛,比對面的工業化水平、經濟水平要高。)

這要抓俘虜,可是比越境抓俘虜要高效的多,更安全得多。

而這種情報只能靠老百姓來提供。

大概是81年的一天,長期駐守在邊境的十一軍偵察部隊,經過縝密策劃,在一次趕集中,以去家裡看貨的名義,誘捕了對方的一名班長。

這名班長提供了大量者陰山的部署、工事、武器配備等情況。

因此戰士們都普遍認為,自己就是現代八十年代的敵後武工隊。

說了正面例子,再說說反面例子。

我們來看看萊蕪戰役。

萊蕪戰役全殲了李仙洲五萬多人,當時有句名言大家都知道:‘就是五萬頭豬,三天也抓不完啊。’

當時處於弱勢一方的華東野戰軍,為何能在山東戰場屢屢獲勝?機動速度就是個重要因素。

然而都是兩條腿,而且果軍的汽車應該還更多一些,甚至還有快速縱隊,為何總是沒有對手的機動速度?

很重要原因,此時的果軍已經深入解放區,每走一步都會面臨百姓給他們製造的困難。

老百姓雖然不能參與正面戰場的作戰,但是想把自己門口的土路破壞掉,那簡直是輕而易舉。反正世世代代都是刨地的。

當初李仙洲率兵南下的時候,就遇到過這事。

連續幾天,當地百姓採取分片包乾的辦法,將橋樑道路破壞得十分徹底。

李仙洲的部隊哪裡修,老百姓就在哪裡破。

敵人白天修,老百姓就晚上破。

由於道路遭到了破壞,不僅僅是部隊前進速度受阻,後面運糧的車也進展十分緩慢,逼得果軍只能就地徵糧。

這一下子情況就更糟糕了,徹底形成了惡性迴圈。

你要就地徵糧,向誰徵?只能向老百姓徵。

所謂的徵,不就是搶糧嗎?這又再次加深了百姓對於果軍的憤恨,結果矛盾更尖銳,道路破壞更徹底,直到徹底無法修復為止。

這就跟趙本山演的小品一樣,鬼子來了挖坑,大坑套小坑,坑裡都是水,水裡還有釘。八路的炮車來了,不僅不挖坑,老百姓還幫著往外抬。

所以果軍根本不可能有我軍那樣的奔襲速度,這不是跑得快跑得慢的問題,也不是意志品質的問題,就是個社會問題,人心向背的問題。

當時距離萊蕪李仙洲的部隊十三公里處,有個吐絲口鎮。

這裡是一個補給站,設有李仙洲兵團的大型軍用倉庫,儲存了上百噸彈藥和數十萬斤糧食,駐守在這裡的是新編三十六師。

三十六師,多麼大名鼎鼎的番號!

咱們濟南城駐守的大明白王耀武,一看這不叫個事,萊蕪距離吐絲口只有十三公里,共享單車一個小時都能騎到。

只要李仙洲突圍過去,不但能獲得補給,還能和三十六師聯合作戰,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