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贏這場中等規模戰爭,國府軍也加強了坦克部隊的力量。
此時國府軍的坦克主力由兩種車型構成:一種是鷹醬援助的m3輕型坦克,另一種是受降的腳盆雞97式中戰車。
這兩種坦克,劉子龍部隊都有接觸。
m3屬於輕型坦克,只是t-26坦克的水平;而97式中戰車更是老對手了,實戰結果證明,根本不是t-42坦克的對手。
唯一對劉子龍部隊有威脅的,是鷹醬援助的35輛m4中型坦克。
該種中型坦克,裝備著一門75毫米口徑的火炮,裝甲厚度也非常大,更關鍵的是可靠性非常高,絲毫不遜色於目前劉子龍部隊的t-42坦克,甚至還要更出色。
而且據說鷹醬還要繼續提供該型號坦克,具體數量不詳。
為了應對這種坦克,劉子龍命令將大量的8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運往前線。
這樣一來,劉子龍部隊的先進戰車數量,還是要優於對方的。
然而,這只是裝備效能和數量紙面上的差距。
比起裝備上的差距,人員素質其實也有差距。
應該說國府軍抽調全軍精銳部隊組建的這支北上兵團,素質還是很好的,學生兵多、受過鷹醬培訓的多,部隊吃空餉、貪汙的現象也不嚴重。
但問題在於只有這麼多人,幾乎是把國府軍中能戰的人大部分都集中於此。
相反劉子龍的雖然也是抽調的最精銳的兩個兵團,但其實其他部隊的戰鬥力也不差。
相反,這兩個兵團新兵數量不少,因為該兩個兵團從一開始都是作為種子兵團存在的,這也是為什麼為了打贏這場戰役,會從其他兵團抽調一些有戰鬥經驗的老兵補充進來。
如果戰爭進行一段時間,有經驗的老兵拼光了,那麼雙方再補充進來計程車兵, 素質差距就很大。
但是這種雙方旗鼓相當的老兵素質,也僅僅是指雙方步兵對戰的素質。其實這些國府軍精銳部隊的素質,從一點就能看出來差距之大,甚至是不可逾越的差距。
那就是雙方的合同戰術能力。
這些受過鷹醬訓練、所謂的鷹醬械部隊,其實仍舊是以輕步兵為絕對主力,配合以少量炮兵,和更絕對少量的坦克組成的隊伍。
他們接受的鷹醬顧問培訓,都是採取的速成方式,以學會使用鷹醬提供的裝備為主要內容,配合以少量的戰術訓練。
無論從裝備、訓練等來看,既不具備多兵種合同戰術的能力,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反觀劉子龍的部隊,不要說普遍戰鬥經驗豐富,而且漢北入伍的戰士,從小學階段就接受軍事訓練。作戰模式也早就熟悉於步炮坦的協同作戰。
用時間來衡量,沒有兩年的單兵和基本戰術訓練,都沒資格在戰鬥中打下手!帶著這些經受過兩年訓練和戰鬥的“新兵”來參戰的,至少有了三年以上全科目訓練、並且同樣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
教員說過,決定戰爭勝敗的是人,而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這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比起武器素質、人員素質,最終決定戰爭走向的,還有民心和工業化程度。
要知道劉子龍治理漢北快二十年了,漢北已經完成了初步工業化建設。
機器製造、機器生產已經替代了手工工業,採礦業、原材料工業、加工工業、重工業、輕工業、製造業、建築業、電力和燃氣行業,都已經建立起來。
從直接服務戰爭而言,從步兵的輕武器到各種口徑的火炮,如今都可以自行建造。而隨著大量漢斯、腳盆雞科學家的到來及自身軍事科技和軍事工業的發展,武器研發和生產水平都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新式坦克、新式火炮、新式噴氣式飛機,雷達等都已經在秘密測試階段了,這是其他國家都不知道的。
如果知道五年後,劉子龍的部隊將裝備全新的坦克、噴氣式戰鬥機、各種自行火炮,那麼這次戰爭的發動,各方都要掂量掂量了。
這些新式武器對於這場戰爭的影響並不直接,更直接的是工業化帶來的保障能力。
國府軍的裝備再好,武器打一件少一件,再要還得看鷹醬爸爸的臉色,而且還要漂洋過海運輸過來。
更關鍵的,很多彈藥自己都無法生產。
就算武器和彈藥都夠用,後勤能不能保障上也都是問題。
畢竟往前運輸,載具、道路都是問題,就算汽車夠用,開汽車的人也未必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