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六章問(下)
沈信言覺得北渚先生只要一遇上跟吉妃娘娘相關的事情,就會陷入一種憤世嫉俗的精神狀態。
“吉雋官聲如何?能力如何?人品如何?”
對於沈信言淡淡提出的這三個問題,北渚先生終於恢復了一些理智,坐正了,認真道:“吉雋弱冠中舉,五年後進士及第。翰林院觀政三載,外放山東。已經歷任三地,官至河東道朔州司馬。
“此人官聲甚好,與當地的文士們相與結交,如魚得水。雖是江南人士,但胸襟廣闊,上官極喜。我聽說過幾回他斷案如神的傳聞,查過一樁,應該是為人極細心、視野又極廣闊的緣故。
“他是在任上娶的妻子,家裡事先並不知道,後來卻因為怕影響他的仕途,所以沒有做聲。從他進京到如今,尚未回過嘉興老宅,所以據說,他那一兒一女,連吉氏的族譜都還未記。”
沈信言嗯了一聲,垂眸看向案上的紙張文冊:“是個任事的就好。”
“他妻子是小姓出身,但他岳母卻是山東舊族的宗枝嫡女。所以他那妻子傅氏是個遠近聞名的賢惠人。侍郎……尚書是知道傅巖的,這位探花郎與姑母關係極好,可為佐證。”
北渚先生進入狀態,將訊息細細地稟報了過來。
沈信言忽然抬起頭來,有了一絲好奇:“我聽說,這傅巖,自己跑去歐陽家和蒹葭郡主府,說請兩位姑娘挑一挑,看看誰能看得上他?後來,被冽姐兒打了一頓?”
說起這一件轟動京城的緋聞,北渚先生不由得呵呵大笑:“探花郎風流得不是地方!尚書要問的,怕不是他求親捱打的事情,而是他放的那句話:既是淨之小姐的閨中密友,那必是絕世好女,娶哪個不虧!”
沈信言哼了一聲。
就因為這句話,他轉回頭就跟傅巖的上官說了一聲兒,如今傅巖案頭的差事,便是不眠不休,也夠他做到三年後了。
娶親什麼的,端看他的命了。
“倒也不是傅探花要胡鬧,從太子到衛王,甚至後來還蹦出來個宋相,都瞄上了他這塊肥肉。三番兩次地騙他去相看。他也是被氣急眼了。”
北渚解釋了一句,笑了起來,“聽得說,為這個事兒,宋相家的小女兒還哭了一鼻子,說是:周小郡王人中龍鳳輪不到她肖想,如何區區一個探花郎也敢在她跟前拿起喬來。也不知道這句話一說出來,陛下是不是對宋相的觀感又差了三分。”
太子,衛王?
沈信言若有所思地敲了敲桌子:“微微在京時,是不是對衛王頗多關注?”
北渚頷首:“尤其是穆家小姐嫁入衛王府後。”
“衛王妃,快生了吧?”沈信言對女子的事情總是不大上心,所以有些拿不準。
“還要兩三個月。”北渚笑了笑,“不是我多心。盯衛王的人,我又加了一倍。我覺得,這位王爺有點兒蹊蹺。如今倒也能看出來一些端倪——他搭上了召南大長公主。”
沈信言慢慢地點了點頭。
“大長公主一向不肯幹預朝政。這一回能接受衛王的示好,想必也是前頭欲算計曲小伯爺不成的緣故。只是,邵舜英不是衛王的人麼?難道大長公主那寧折不彎的性子,竟真的為了一個孫女改了不成?我還以為大長公主會狠狠地把皇后孃家和衛王都打下十八層地獄呢。”
沈信言說著說著,忍不住出言調侃。
召南大長公主在眾人心中的形象太過鮮明,那是個非黑即白、正直剛烈到幾乎不近人情的人。雖然前頭有訊息說,為了讓周謇不上戰場,召南大長公主不惜去跟老喻王大醉一場,然後各自大病一場。但真的要為了一個孫女兒的終身,就選擇扶持某位皇子,還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北渚猶豫了片刻,問:“在下總覺得大長公主這一兩年的所作所為,與前些年不太一樣了。尚書大人覺得,需不需要仔細看一看?”
這個麼……
“若說不同,也是應該的。畢竟周家的兩個孩子長大了,大長公主卻老了。她總得給這兩個孩子尋個穩妥的歸宿去處才能放得下心。”沈信言想一想自己的寶貝女兒,覺得召南的種種異常,倒是可以接受。
“只不過京裡的幾位大長公主、長公主和郡主,託太祖爺不歧視駙馬們的洪福,倒是日子過得十分滋潤。先生若是人手充裕,願意都看一看,也是可以的。”
因只有沈信言和北渚先生兩個人,說話便沒有那麼多的顧忌。
若是邱虎、朱閔或者沈信美、沈信明也在的話,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