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也是密切關注此事兒,齊齊等著滬城半年後的收成。
當時的寂家家主也是極為緊張,因為此事兒茲事體大,他並沒有將這主意不是他想出來,而是自家女兒想出來的事情說出去,而寂家家主雖然對女兒頗為信任,但是那個時候人畢竟不過才十歲,這事兒到底還是耽擱了下來。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一年之後的滬城竟然會發生那般驚天動地的改變,原本只是一座荒城,開拓出來不過短短半年時間,便是成了一座分外富饒的城池。
新遷入滬城的百姓念著那一句一年的收成自己拿走的話,也是費盡了力氣去經營自己手中的土地,聽著那些個戶部官員的吩咐,將喜陽作物通通種了個遍,沒有一寸土地是給浪費了的。
這些人生怕浪費了自家種子,自然是將種植之法研究了一個遍,再加上水渠引來的水還有滬城之地獨有的陽光,人為條件和地理條件都一一具備完整了,自然是收成想不好都不行。
滬城那一年的的糧食收成極好,那一年的收成竟然是超過了滬城三個周邊城鎮的總和之數,這些個喜陽作物又是北燕眾人極少見過種過的東西,自然是引來了不少人的注意。
聽聞滬城的喜陽作物收成良好,也是引來了不少北燕人的關注。
一時之間,無論是上層階級都王侯將相,還是下層階級平民百姓,都一一朝著滬城湧去,很顯然是準備去大飽一番眼福。
為此,滬城的百姓也是動了心思,自己擺起了小攤,將自己的各樣作物收成多餘的部分就地一一售賣,換取了不少銀錢,也有人將屋子改造成了客棧酒樓,接待這些個絡繹不絕的北燕前來觀賞之人。
這樣的觀賞持續了很長時間,所有人親自去過了滬城,親眼見證了滬城的繁榮崛起之後,無一不是感慨這一年的變化之大。
很快他們便是又發現,不僅是滬城這一年的收成良好,這些個頭一批遷居入了滬城的百姓更是有了一個極好的收益。
除了自身的糧食不愁之外,那些個買賣也是極為暢銷,酒樓客棧也是盈利了不少,原本這些人中除了少數有眼力見的人外,都是一批為了免除一年稅收而前來試試運氣的人,誰曾想到自己竟是在這裡發了大財,滬城的產物因為特殊,即便是前來觀賞的人走了之後也不愁銷路,反而還因為供不應求而價格極高。
因為這些個變化,一年前原本還只是個一文不值的荒城的滬城卻是忽而成了一座分外繁榮的城池。
而之前那些迫於生活壓力而前遷居進來的人們卻是鹹魚大翻身,原本只是想著種點東西留著果腹,卻沒想到忽而就成了一個極為富裕的人,也是沒有一個人想要再離開這個地方,心中更是對那寂家之人分外感恩戴德。
滬城這邊的動靜自然是引來了無數人的青睞,很多人都想要遷居而來,只可惜人口已經飽滿,能夠進來的人人數也已然有限了,但是這個城市卻是因此而成為一個傳奇,哪怕是靠近邊境之地,也是一年四季吸引著各地的人千里迢迢敢去觀望。
滬城繁榮,又離邊境不遠,不僅天高皇帝遠的好管轄,什麼時候北燕戰事兒起了還能及時支援奪下一個軍功,所以這滬城的城主之位成為了北燕官員眼紅一時的香餑餑。
北燕皇帝也沒有想到寂家家主的法子如此卓有成效,雖然心中不太滿意這出主意的是寂家之人,但是到底百姓那麼多雙眼睛看著的,也就只能心不甘情不願的硬著頭皮說要賞賜。
只是北燕皇帝更沒有想到,寂家家主會推拒了此次封賞,說那主意並非是自己出的,而是他的那個僅有十歲的小女兒的主意。
北燕朝廷頓時傻了眼,任誰也想不到一座荒城搖身一變稱為一座富裕城池竟然只是因為一個十歲女娃娃的主意,即便是寂家家主的話卻又不像是在作假,這些人也始終是抱著一副不太相信的態度。
然而等他們後來真正見識了那寂家小女兒的諸多成就之後,這些人心中也是從最初的遊移不定,到了之後完全的深信不疑了。
當然,此事兒也是為了寂流蘇在滬城奠定了極好的民心基礎,滬城的人對於寂家的這位嫡女更是萬般感激推崇,後來燕離歌推選寂流蘇為女相之位遭到群臣反對時候,便是有著不少滬城的人自發支援和組織了那一場震驚朝野的萬民朝京,長跪皇宮請求加封女相的戲碼。
所以說,哪怕這滬城的的確確是屬於北燕朝廷的地盤,但是讓滬城百姓受恩之人卻的的確確是寂家,與其說滬城百姓是這大燕的貧苦之人,當真還不如說這是寂家一手扶持起來的貧苦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