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患者因周圍神經病變與外周血管疾病合併過高的機械壓力,可引起足部軟組織及骨關節系統的破壞與畸形形成,進而引發一系列足部問題,從輕度的神經症狀到嚴重的潰瘍、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關節病和神經病變性骨折。實際上類似的病理改變也可以發生在上肢、面部和軀幹上,不過糖尿病足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其他部位。
心血管併發症一般包括心臟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變、心肌病變、心臟自主神經病變,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併發症,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風險比非糖尿患者群高3~5倍。其病理機制是動脈粥樣硬化,高血糖、高收縮壓、高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年齡、性別、吸菸、家族史均是其發病的危險因素。
腦血管病是指由糖尿病所引起的顱內大血管和微血管病變,據統計,2型糖尿病患者有20%~40%會發生腦血管病,主要表現為腦動脈硬化、缺血性腦血管病、腦出血、腦萎縮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最後神經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最常見的型別是慢性遠端對稱性感覺運動性多發神經病變,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病率很高,部分患者在新診斷為糖尿病時就已經存在周圍神經病變了,遺憾的是在治療上,尤其是在根治糖尿病神經病變方面相當困難,所以其重點還在於預防其發生和控制發展。
不過這些併發症呢,都是慢性病,只要調養合適,倒是不會太危及生命。
糖尿病這個病最麻煩的,其實是閥門消失了。
正常人,一般不管吃多吃少,體內糖水平都保持在一個範圍內,無論是升高還是下降,都好像有一個閥門給卡著一般,輕易不會突破。
可一旦突破,這閥門就沒有了。
糖分水平可能會升高,也可能會降低,沒有任何阻攔,很輕鬆就能突破正常範圍。
高的話,還能往下降,短時間內不會傷及生命,但降低的話,因為沒有閥門,一旦進入低糖狀態,就很容易讓人休克,甚至死亡。
所以說這個病,你要說他風險不大,是真的不大,但不能輕鬆大意,一個不小心,體內糖水平如果一下低的厲害了,很容易就能讓人猝死。
周方遠他們之所以鬆了口氣,只是因為這個病不是那種很容易一下子就能要人命的病,很多糖尿病患者,稍微注意點,繼續活個幾十年都沒問題。只是吃飯方面,不能再像以前那麼輕鬆,想吃什麼吃什麼,想喝什麼喝什麼了。
“大夫,糖尿病能吃啥啊。”
搞清楚得的是什麼病之後,周媽放鬆了不少,開始關心周爸的日常飲食。
飲食療法一直是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環節,想要控制好血糖,一是要積極地配合治療,按時吃藥;二是就是要管住嘴,合理的攝入各種營養物質,無論你病情是否嚴重,有無併發症,都要合理地搭配自己的飲食。
科學的飲食不是節食,一定要保證各種營養元素的攝入,糖尿病患者也有正常的活動,而患者在活動中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依靠飲食來供應的。如果營養跟不上,患者的體質就會下降,再加上疾病的侵害,患者的身體狀況會更加糟糕。而且人體即使在休息的情況下也需要消耗能量,器官需要不停地運轉,如果營養得不到及時補充,那麼機體的生理功能也勢必會受到影響,所以科學飲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節食。
糖尿病的發生是體內胰島功能下降引起的,當患者飢餓時血糖會暫時下降,但是當血糖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刺激升糖激素的分泌,引起血糖升高,病情也會因此更加難以控制。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忍飢挨餓之後,血糖並沒有降低的緣故。
吃的過鹹就會誘發高血壓,加速糖尿病大血管併發症爆發,而且鹽還會刺激食慾,增加飲食量,有研究表明,過多的攝入鹽分,會促進小腸吸收遊離葡萄糖的作用,這時候患者就會血糖濃度升高,病情就會變得惡劣,所以糖尿病患者應該在日常飲食中保持清淡。
“膳食纖維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身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物質,它能夠促進腸道蠕動,軟化大便,防止便秘。並且還能夠減少腸道多膽固醇的吸收,膳食纖維在進入腸道後,與其他食物混合在一起,能夠延緩葡萄糖的吸收率,減輕胰島素的工作量,就可以防止餐後血糖升高。”
醫生說道,其實糖尿病這種病,也不是說什麼都不能吃了,只是要控制。
就好比主食,就要少吃,但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