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13章 國內汽車工業

周方遠就不會那麼做了。

首先,遠方集團的財務很健康,遠非前世破產前的世爵可比。

其次,遠方集團背靠大陸,有足夠廣闊的市場,一輛真正意義上的國產高階汽車,在國民心中的地位是怎樣,沒人比周方遠更清楚。

這些都是周方遠和遠方集團的優勢,但話說回來,他們也不是沒有劣勢,最大的劣勢,就是入局時間太晚。

甚至都不要說國外,只說國內,遠方集團的入局時間就比其他人要晚得多。

其實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就開始建立自己的汽車工業。回顧50年的歷史,華夏汽車工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立、成長和全面發展三個歷史階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最早是成立階段。

共和國成立之初,國家領導人非常關注、親自參與建立華夏汽車工業的重大決策,在前蘇聯援助我國建設一批重點工業專案中列入建設一座現代化的載貨汽車工廠,並在重工業部下屬機器工業局籌備組建期間,開始了籌建的前期工作。

53年7月15日,領導人親筆題名的第一汽車製造廠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動工興建,在領導人動員、全國支援和參與建設者的奮力拼搏下,實現了“力爭三年建成汽車廠和出汽車、出人才、出經驗”的目標,國產第一輛解放牌載貨汽車於1956年7月13日駛下總裝配生產線,從此結束了華夏自己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圓了國人自己生產國產汽車之夢。

57年5月,一汽開始仿照國外樣車自行設計轎車;58年先後試製成功CA71型東風牌小轎車和CA72型紅旗牌高階轎車,國家領導人親自試乘了東風牌小轎車,十分高興地稱讚:“坐上自己製造的汽車了”;之後,紅旗牌高階轎車被列為國家禮賓用車,並用作國家領導人乘坐的慶典檢閱車。

進入60年代後,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在國家和省市支援下,形成了一批汽車製造廠、汽車制配廠和改裝車廠,其中,金陵、滬上、京城和泉城共4個較有基礎的汽車制配廠,經過技術改造成為繼一汽之後第一批地方汽車製造廠,發展汽車品種,相應建立了專業化生產模式的總成和零部件配套廠,為今後發展大批次、多品種生產協作配套體系形成了初步基礎。

在這個歷史階段,力求探索汽車工業管理的改革,國家決定試辦汽車工業托拉斯,實施了促進汽車工業發展的多項舉措,60年代中期工業托拉斯停辦。與此同時,汽車改裝業和摩托車製造業起步,重點發展了一批軍用改裝車,民用消防車、救護車、自卸車和牽引車相繼問世,併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城市、長途和團體這三大類客車。京城最早試製二輪摩托車提供軍用,之後金陵和泉城等地相繼試製三輪摩托車和機器腳踏車,當時主要用於軍事、郵電、體育和城市短途運輸,摩托車工業處於起步階段,與汽車工業建立密切相關的汽車科研事業和專業教育體系初步形成。

1966年以前,汽車工業共投資11億元,形成一大四小5個汽車製造廠,年生產能力近6萬輛、9個車型品種。1965年底,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近29萬輛,其中:國產汽車17萬輛。

然後是成長階段。

這個歷史階段,主要是貫徹高層的精神建設三線汽車廠,以中、重型載貨汽車和越野汽車為主,同時發展礦用自卸車。

1964年,國家確定在三線建設以生產越野汽車為主的第二汽車製造廠、川省和陝省汽車製造廠。二汽是國內自行設計、國內提供裝備的工廠,採取了“包建”和“聚寶”的方法,同時在鄂省內外安排新建、擴建26個重點協作配套廠。一個嶄新的大型汽車製造廠興建和投產,當時主要生產中型載貨汽車和越野汽車。與此同時,川汽、陝汽和與陝汽生產配套的陝西汽車齒輪廠,分別興建和投產,主要生產重型載貨汽車和越野汽車。

60年代中後期,國家提出“大打礦山之仗”的決策,礦用自卸車成為其重點裝備,滬上32噸試製成功投產之後,津門15噸、龍城15噸、京城20噸、一汽60噸和桐城42噸電動輪礦用自卸車也相繼試製成功投產,緩解了冶金行業採礦生產裝備需要。

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對重型載貨汽車的需求,泉城汽車製造廠擴建黃河牌8噸重型載貨汽車的生產能力,另有多個城市等地方汽車也投入同類車型生產。

在此期間,一汽、南汽、上汽、北汽和濟汽5個老廠分別承擔了包建和支援三線汽車廠的建設任務,其自身投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