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34章 《魔獸》——第二波即將到來!

是基於劇組提供的圖案在土耳其的群山中建造,然後郵寄到溫哥華。而艾澤拉斯軍械庫需要超過200面盾,750把劍,300根戟,以及其他裝備。

服裝設計師MayesRubeo管理溫哥華和墨西哥的工作室,從義大利、德國、法國、墨西哥,印度和中國的650多種單獨的服飾元素中採購。接近100套的暴風城軍隊盔甲都在紐西蘭威塔工作室製作,使用聚氨酯作為輕量級元件,以減輕對演員的負擔。獸人裝甲是用天然紗線配以“部落質感”創造。裝甲士兵的馬是用泡沫和塑膠在英國搭建的,根據動物的物理掃描測量而成,馬鞍在西班牙製作。

超大型獸人參與電影的特效鏡頭有接近1300個,這些獸人每個都有兩米多高。為了得到正確的演出,導演鄧肯·瓊斯想拍攝扮演獸人的演員和扮演人類的演員同行,這意味著動作捕捉技術被用於檢查最終拍攝的樣子。多部攝影機被隱藏在現場的多個地方,多達125臺攝影機分佈在艾爾文森林,為了在他們身穿帶動作標記的緊身衣時捕捉肢體動作。這些動作被實時處理,使得攝影機取景器可以顯示與成片中獸人相似的影像。

等等等等……

綜上所述,可以看得出來,電影劇組不可謂不用心,小到一個道具,大到一片叢林,每一個鏡頭都經過精心的雕琢和打磨,導演和演員都特別的用心,然而……拍出來的片子,觀眾就是不買賬,為什麼呢?

對於《魔獸》這樣一部特效大片來說,傳統市場北美反而成了滑鐵盧,大洋彼岸的華夏市場反倒是成為最後的救世主——如同面臨部落入侵的艾澤拉斯大陸,這裡是完成拯救的最後希望之地。這又是為什麼呢?

《魔獸》真的只是一部粉絲電影嗎,在它的熱賣背後,到底和網際網路社群有著怎樣的內在關聯?決定它能否實現業內人士和遊戲玩家“國內20億人民幣起”票房預期的,到底是誰?

有人將《魔獸》國內的票房成功簡單歸結為玩家的洪荒之力爆發,可是在《魔獸》之前,並沒有遊戲改編電影在國內市場大賣的先例,難道那些遊戲改編電影就沒有粉絲嗎。所有電影市場的遊戲規則,都是由那些引發票房狂熱的電影改變的。《魔獸》顯然就是這麼一部改變規則的爆款電影,那麼它究竟改變了哪些遊戲規則。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個《魔獸》票房神話只在國內上演。

華夏市場為什麼成為《魔獸》救世主。

《魔獸》的投資加宣發超過2.5億美元,要達到收支平衡全球票房起碼要超過5億美元。根據影片在各大市場的走勢,預計其北美最終落點在6000萬,其總海外市場(不含內地)可能止步2億美元左右,也就是說,只有確保內地市場收2.5億美元,其最終全球成績才能達到及格線。

幸運的是,在原時空裡,《魔獸》在華夏的票房也許已經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首日票房3億,午夜場票房4980萬,成功超越《美人魚》,衝至內地影史第二名,僅低於《速激7》午夜場5247萬,首日票房3.9億的成績。從長假開始,《魔獸》連續3天保持超12萬場的排片規模,上座率超40%,票房佔比80%以上。其票房走勢一路向前,在最快破6億紀錄上,《魔獸》超越《速激7》成功登頂。

更重要的是,在4日累計票房上,《魔獸》達到了驚人的9.55億,已經創造了史上最快破8億票房紀錄。

可惜的是,隨著長假收尾,其粉絲屬性強烈的票房特點已經開始顯現。《魔獸》票房在長假第二天,單日2.1億較前一天下跌將近30%,第三天1.4億再跌超過30%。相對於同期《X戰警:天啟》的小幅逆跌,只能說《魔獸》的超跌確實印證了此前多數影評人的判斷。

國內外專業媒體較為集中的負面評論是:“劇情簡單”、世界觀簡陋以及“和遊戲沒啥關聯”,但對於一部好萊塢大片來說,這樣的評論其實已經聽得耳朵都起繭了。

《魔獸》是一部偉大的商業電影嗎?當然也不是,像《指環王》這種真正偉大的商業電影,肯定不會在影評人那裡收穫那麼多爛番茄。

《魔獸》最大的問題,其實還是出在了故事和場面上。

想讓普通觀眾透過無數的《魔獸》裝束、複雜的種族和勢力範圍、魔法咒語拎出情節主線顯然是個艱鉅的任務。但鄧肯·瓊斯沒有時間照顧好這麼多角色人物和角色背景故事,結果就是整個故事被打造成一出華麗的啟示錄,卻給人為高潮而高潮的感覺,普通觀眾最終沒有被這個故事搞到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