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乏普通白領的身影。為了買一款LV的新款手袋,很多女孩甘願兢兢業業攢下幾個月的工資,即使天天吃泡麵也在所不辭。更有甚者,為了出名、上位,有的女孩在網路上大肆炫富,用各種奢侈品製造奢華、優雅、精緻的假象,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以一些錯誤的方式,來換取奢侈的籌碼。
其實想想就能理解了,對於真正的上層社會來說,奢侈品已經不足以代表他們的身份。甚至可以說,市面上可以輕易買到的奢侈品,只會拉低他們的身份。
而且國人購買的奢侈品大部分還集中在個人用品上,而發達國家則以房屋、汽車、閤家旅遊等奢侈品為目標。由此可見,國人的奢侈品消費,主要還停留在個人身份象徵和炫耀性方面。在查達哈的《奢侈崇拜症》一書中,奢侈品消費被劃分為5個發展階段:鎮壓、金錢之始、炫耀、適應、生活方式。我們的近鄰,當今的扶桑,被歸入“生活方式”一類,而我國則被定位在第3個階段——“炫耀”。
由於國人對奢侈品所代表的生活理念尚處於啟蒙階段,這種象徵性消費更多地凸顯於一種“炫耀性消費”。
而且隨著我國中產階層逐步成為奢侈品消費的主力,國人對奢侈的品味和流向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告別炫耀性消費,逐漸走向理性;以前追求品牌,現在更加註重生活品質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千禧一代,不再隨波逐流,從標榜潮流,到崇尚簡約,相比logo帶來的時尚虛榮感,他們更欣賞低調內斂與極簡的生活方式。曾經,為了追尋幾經雕琢的奢侈生活,人們一步步脫離了大自然樸素的襁褓。追求物質的奢侈是人的天性,但,奢到盡頭就會發現樸素的珍貴。洗盡鉛華,返璞歸真,才是最高層次的奢侈境界。
而且這裡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點,那就是談起奢侈品,人們總是想到那些西方大牌LOGO,其實,我國自古以來,從來就不乏“奢侈品”。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代表皇室榮耀的各種物品,無不精雕細刻並且因罕見而稀有昂貴,當之無愧成為奢侈品。我們的祖先們曾締造了各種令人歎為觀止的奢侈品:從精美的陶瓷器皿,到價值連城的玉雕器物;從文房四寶,到綾羅綢緞;從魚翅燕窩,到龍井普洱;從明清傢俱,到蘇州園林,歷朝歷代都有“華夏製造”的奢侈品享譽世界。
西方中世紀時代,來自華夏的絲綢、瓷器與黃金等價,歐洲貴族更是以擁有東方器物作為炫耀資本。華夏古代的絲綢、瓷器、茶葉等透過海陸兩條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銷往西方和中東,成為那裡上流社會喜愛的奢侈品。歐洲宮廷的華夏風、華夏風格的裝飾品和服飾成為王權和財富的象徵。
17、18世紀,瓷器、絲綢、傢俱、藝術品大量傳入西方,在歐洲宮廷掀起一陣狂熱的華夏風。這股風潮在18世紀中期達到了頂峰,上至王公貴胄下至商賈鄉紳,都對所謂的東方風尚趨之若鶩。1700年伊始,辭舊迎新,巴黎上流社會照例要迎來一場盛大的宮廷舞會。據說,在這場宴會上,法國君王路易十四會用別出心裁的方式出場。金碧輝煌的凡爾宮舞會大廳裡,貴族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這位愛出風頭的皇帝這次又會搞什麼新花樣?
沒想到在樂隊的伴奏下,一頂華夏的八抬大轎出場了,路易十四身著華夏服裝亮相,一時間全場譁然。路易十四喜歡華夏風,對巴黎人來說不是什麼新聞。早在1670年,這位風流君王為了博得情婦的歡心,斥重金在凡爾賽宮裡建造了青花瓷宮。這座建築一經落成,馬上引來了歐洲各國的效仿。一時間,歐洲出現了許多華夏風格的代表性建築。路易十四痴迷於華夏傢俱,他讓傢俱大師在宮殿的每個角落都裝點了華夏式樣的傢俱和花瓶。宮中亦有取自華夏的佈景,花木縱橫的小徑串聯著巖洞、假山、拱橋和曲溪,活脫脫是我國南方園林的樣子。
受路易十四的影響,兩個與法國分庭抗禮的歐洲強國英格蘭與奧地利,也捲入這場中國風的攀比中。
在18世紀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筆下,白金漢宮、溫莎城堡裡到處是精美絕倫的華夏桌布和屏風,英國女王也愛穿華夏服飾,華夏風格的裝飾品和服飾成為王權和財富的象徵。相比法國,奧地利王室對華夏風的偏好有過之無不及。特蕾莎女王不僅修建了一座佔地2.6萬平方米,與凡爾賽宮相差無幾的美泉宮,還一擲千金,用許多價值連城的華夏藝術品來佈置它。牆紙上繪有一幅幅中國景觀:蠶絲、稻作、瓷藝等。在瓷器廳,四壁是青花瓷的裝飾風格,一對對瓷器堪稱世界一絕。
在法國的影響下,歐洲各國王室都開闢了專門的宮室來擺放瓷器,同時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