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11章 初接觸

明神宗朱翊鈞,自此,國人對奢侈品的情緣就此展開。到清朝時期,因為受到了來自西方的啟蒙,成立了清宮造辦處。主要是為清朝王室製作各類奢侈用品。

上個世紀中期,我國的高階消費市場發展遭遇停滯,但是改革開放後,西方高階腕錶、皮具、珠寶如潮湧進入國內,曾經一度我國顧客對舶來的奢侈品盲目崇拜,幾乎來者不拒,被很多西方品牌輕視為只認品牌、很好應對的有錢人。

當然,事實上並非如此。

時代是不斷發展的,人的行為也會隨著時代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奢侈品本身,也是隨著時代不斷變化的。奢侈品這種東西的概念本就是不斷延伸的,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代表產品。例如在咱們國家,上世紀80年代,對人們來說“奢侈品”就是手錶、縫紉機、腳踏車“三大件”,此後便漸漸衍變為了電視機、電冰箱與電話。也就是說,這些物品從初期人們印象裡的“奢侈品”,轉而成為了如今的必需品。

其次,奢侈品的受眾是少數人群,即社會的財富精英。由於奢侈品的炫耀性特徵,如今在我國的普通工薪階層中出現了這樣的一種普遍現象:攢上幾個月乃至半年的工資去專賣店買一件類似於LV一類奢侈品牌的服飾或包,然後穿著或帶著去擠公交車。這成為現階段中國一部分奢侈品消費人群的顯著特徵。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鼓勵有能力消費奢侈品的人群,努力培養他們的文化理念和貴族氣質,以最終讓奢侈品消費迴歸理性,成為市場正常執行的一部分。

最後,就產業性質而言,奢侈品消費行業實際上是一個精英行業,它更多代表的是一種高品質的生活方式。

我們享受奢侈品的同時也在追求高品質的生活。頂級消費品往往是與成功的品牌、過硬的質量、優秀的設計理念乃至歷史積澱、文化傳承聯絡在一起的,而昂貴的價格卻是最後的因素。也就是說,奢侈品不一定是最貴的,貴的東西也不一定就是奢侈品。從更深層次來看,奢侈品實際上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其實說了這麼多廢話,要說奢侈品,大抵上,是有這麼幾個特點的。

首先是富貴象徵,奢侈品牌的品牌魅力是富貴豪華的。奢侈品源於拉丁文的“光”。所以,奢侈品應是閃光的,明亮的,讓人享受的。奢侈品透過其品牌視覺識別系統傳達了這些內容。從社會學的角度上說,奢侈品是貴族階層的物品。它有地位,有身份,有高人一等的權力。它是貴族形象的代表。如今,雖然社會民主了,但人們的“富貴觀”並未改變,奢侈品牌正好可以滿足人們的這種本能需求。譬如,“勞斯來斯”汽車就有貴族車的象徵,所以它就是奢侈品,汽車裡的奢侈品。

然後是視覺感,奢侈品牌所服務的產品必須是“最高階的”。這種“最高階”必須從外觀到品質都能逐一體現。奢侈品的高階性應當是看得見的。正因為人們對其奢華“顯而易見”,它才能為主人帶來榮耀。所以說,奢侈品理當提供出來更多的“可見價值”——讓人看上去就感到好。那些購買奢侈品的人完全不是在追求實用價值,而是在追求全人類“最好”的感覺。“賓士”汽車如此;“香奈兒”時裝也如此。

像是我們國家流傳的“財不露白”的理念,其實就和奢侈品是背道而馳的。奢侈品,講究的就是一個表面風光,你先別管裡子如何,面子上,一定是要足夠光鮮亮麗的。而傳統華夏文化裡,低調、中庸才是主流思想,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一直以來,奢侈品在國內雖然不斷發展,卻終究還是難以成為主流的原因之一。

再然後是個性化,奢侈品牌往往以己為榮,它們不斷樹立起個性化大旗,創造著自己的最高境界。“賓士”追求著頂級質量、“勞斯來斯”追求著手工打造、“儷絲婭RELLECIGA”追求著時尚性感奢華、“法拉利”追求著運動速度、而“凱迪拉克”追求著豪華舒適。他們獨巨匠心,各顯其能。正是因為商品的個性化,才為人們的購買創造了理由。也正因為奢侈品的個性化很不象大眾品,才更顯示出其尊貴的價值。

再然後是專一性,奢侈品牌是十分專一的,它絕不可以隨意擴張使用。所謂品牌的專一性,指的是品牌只服務於某一個產品或某一類產品。我們很難看到一個奢侈品牌分跨兩個行業使用,而且還取得了成功。品牌多元化經營本身就是品牌管理的大忌,更何況是一個奢侈品牌呢?“皮爾·卡丹”曾經延伸到酒業上,生產了一個“皮爾·卡丹”葡萄酒,結果失敗了。如果“耐克”敢這樣做,也一定好運不長。

最後,就是距離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