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但實在不行,明星少點也可以接受。反過來呢?什麼內容都沒用,光是一堆明星,那和那些年的“流量電影”有什麼區別?或者說,和重生前那些年的春晚有什麼區別?那不也是明星扎堆嗎?結果呢?網路上的罵聲是一年高過一年。
看看吧,連春晚都扛不住了,一個普通的節目,那還不得只被罵死?
所以說的人才重要,寫的人才更重要,但雙方都不能缺少,這是當時國內脫口秀的一大缺陷。
還有就是同質化現象嚴重。
語言類節目“受寵”的同時,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尤其是剛剛興起的脫口秀節目型別。比如《苗阜秀》和《金星秀》,從節目型別到環節設定,甚至連節目的ID臺詞和“助理”的人設都被網友指出極為相似。實際上,無論是電視還是網路市場,已不能簡單地用“語言類”來概括一個節目型別,受眾正在被更加精細劃分,因此節目也必須用更加個性、差異的特色來避免同質化。
可以說,市場上品質較高的語言類節目都是有正確價值觀的表達。而在受眾層面,年輕人的想法更加多元化,因此在節目的製作上一定要根據節目的不同訴求,來制定不同的操作方式和呈現方式。縱觀市場收視口碑齊飛的幾檔語言類節目,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化、差異化標籤,比如《朗讀者》注重美學和情感的表達;《奇葩說》彰顯不同價值觀的碰撞;《吐槽大會》則讓明星卸下偶像包袱,用吐槽和自黑的方式來表達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尺度的把控。
幾乎所有的脫口秀節目都要面對尺度把控問題,《吐槽大會》第一期播出時就因為尺度太大被勒令下架;《奇葩說》第二季關於“好朋友該不該約”及“該不該和父母出櫃”兩期內容因觸及尺度火線而禁播;矮大緊的《曉松奇談》曾因談及歷史敏感問題而被停播。有意思的是,三大影片網站的爆款節目無一倖免。
實際上,這也是脫口秀節目在國內市場難出頭的重要原因,畢竟英美脫口秀尺度要比國內大得多。對於觀點表達輸出最大的語言類節目而言,如何製作出既符合政策規定又能成功吸引受眾的話題和內容相當重要,而尺度的把控也將是語言類節目,尤其是脫口秀節目未來很長時間還需研究的課題。
另有部分觀眾,往往還會將電視節目要求嚴卡得緊的責任,全部推給相關部門。
其實根本沒必要這麼做,卡得嚴一點,管得緊一點,是好事兒。脫口秀這種節目吧,往往很容易挑動人的情緒。沒有感覺到的,那是因為自身情緒和對方不在一條線上,只要在一條線上的,就肯定能感覺到,並且能被挑動。國外脫口秀放得松,其實不是想要放得松,而是根本卡不緊。尤其是米國,因為國情的問題,媒體也劃分了各自的派系。今天你罵我明天我罵你,不同派系的情況下,對立的媒體就是要罵,能罵多狠就罵多狠,越不讓說就越要說,這樣一來可不尺度就大了嘛。
老百姓看熱鬧,實際上這裡面涉及到了米國的國情,自然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總之,國內的脫口秀,發展比較好的呢,確實是沒幾個。
遠方傳媒為什麼要做這個?
很簡單,無非就是充實一下自己的節目庫。這麼大的公司,不能總是隻做過那麼幾種節目,所有型別都嘗試一下,讓自己的履歷也好看一些。
至於說更進一步,脫口秀的老大哥,上級老闆——真人秀!
這個課題就有些大了。
關於真人秀的崛起,不得不說一些人類社會的影響。
社會有一點病態——我們都同樣戴著虛假的面具生存,同樣的虛偽,同樣的虛假,就如同一套乏味的電視劇,每個人都是這個電視劇的主角。久而久之,人類喜歡窺探,喜歡偷看一個人的另一種生活,於是偷窺成了人類的一種愛好,人類喜歡偷看別人的私生活,而人類同樣恐懼被人偷看,形成了一個怪圈。於是“超級老大哥”就這樣產生,將一群相互的陌生人放在一間屋子裡,屋子佈滿了攝像頭和攝錄機,全日24小時不停拍攝,並向所有家庭觀眾播放他們一舉一動,這就開創了真人秀的歷史。
隨後,許許多多不同種類的真人秀逐一崛起,例如著名的“倖存者”,則將一群相互陌生的美國人流放到一個荒島上生存,按照“魯賓遜漂流記”故事,每星期淘汰一人,直到最後一人可以獲得100萬美元;同樣“飛黃騰達”則是兩支由美國著名的商界精英聚集在一起,相互比拼的比賽——目的是可以獲得美國著名的地產大王川普的青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