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具為令。”
到了成帝建始年間,又將享受這種法定待遇的老人最低年齡降到了70歲。每年秋天,由地方政府普查人口,對高齡老人進行登記造冊,舉行隆重的授杖儀式。如《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玉杖長尺,端以鳩飾。鳩者,不噎之烏也,欲老人不噎。”從這個記載來看,漢代的養老敬老,不僅務實,而且還有良好的健康祝願。
據1959年在甘省出土的一根鳩杖杖端繫著的王杖詔書木簡,以及1981年在同一地點漢墓中出土的一份西漢王杖詔書令冊木簡記載,漢朝的養老敬老法規始終一致,沒有間斷過,而且每隔一段時間皇帝就要詔告天下。
最耐人尋味的是西漢詔書中明確寫道:“高年賜王杖,上有鳩,使百姓望見之,比於節。”“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趨。”
當時的“六百石”官職為衛工令、郡丞、小縣縣令,相當於處級幹部。那也就是說,漢代的七十歲老人在“政治”上享受處級待遇,持王杖進入官府不必趨俯,可以與當地的官員平起平坐。漢代老人的“政治”待遇還體現在可以“行馳道旁道”。馳道是專為天子馳走車馬的,絕對禁止他人行走。即便是皇子,也不允許。可見漢代老人是何等特殊!
也許是受漢代的影響,後來各朝各代對老人的待遇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便是金玉良言。
時至今日,在三大養老模式下,又有了很多細化的養老方式。
比如說消費養老。
消費養老是新近崛起的一種養老模式,其核心是消費者在購買企業的產品後,企業應該把消費者的消費視為對企業的投資,並按一定的時間間隔,把該企業的利潤按一定的比例返還給消費者,這樣消費者不僅關心自己所購買商品的數量和質量,也關心購物後所帶來的利益。企業會擁有大量來自消費者的返利而成為資本市場的強者,並且會為養老保險提供一個廣闊的巨大資金來源,能在不增加消費者負擔的情況下,逐步為消費者積攢一筆可觀的養老資金,從而解決許多與養老有關的難題。
這也是如今最常見的投資型養老保險了,很多人都再買的。
然後是以房養老,也很簡單,就是針對那些有住房的老人,可以將住房拿出來,在銀行的評估下,給出一個價值。然後將房產抵押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呢,則依據房產價值,在規定時間內,每月按時給與老人規定的“退休金”。如果在“退休金”發放完之前老人就不幸離世的話,繼承人針對房產可以有兩種不同的選擇,要麼是支付保險公司這些年給與老人的所有“退休金”,然後重新拿回房產。要麼就是將房產折現,一次性提取出還未“支付”的剩餘退休金,房產則歸於保險公司。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老人活得一直很好,甚至超過了預定的年限,那麼保險公司將會完全得到房產的擁有權,但同時,保險公司還必須保證每月按時按點的給與“退休金”,直至老人離世。最後這種情況,理論上對於老人及家屬來說是最理想的狀態,當然大多數老人也活不到預定的時間。所以終究,保險公司還是有得賺的。
再然後是出國養老,近年來,國內有部分老人開始大量湧入米國,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享受米國福利。米國有專門的老人公寓,建造位置靠近醫院,靠近超市,為了保障老人的生病和生活方便,老人公寓的裝修都是經過嚴格檢查的,裡外都像新房子一樣。老人公寓的每層樓都有一個公用的大客廳,裡面有大沙發、電視,還有書架和鋼琴。誰家來人就可以在客廳裡聚。大樓裡有電梯,每個樓層都有洗衣房。洗衣房寬敞明亮,健身房24小時開放。
跑步機、乒乓球桌,只要想玩,隨時都可以去。電腦房裡免費上網,還提供印表機油墨。住在這裡不用操心兒女,不用擔心突發病症,空閒之下的所有的時間都用於尋找快樂,當然類似這樣的養老模式,其本身價格並不便宜就是了。
另外還有多元養老模式。
比如說家政養老,是指由家庭成員或老人自己出資,讓專業家政服務公司培訓家政服務人員,以派遣的方式進入老人家庭,從事家政養老服務。
比如說居家養老,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群為依託,以專業化服務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