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97章 養老社群

周方遠面對一眾長輩的目光,好整以暇的笑了笑,“不知道,你們聽沒聽說過這麼一個養老模式呢?”

說到這裡,他頓了一下,這才緩緩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我們稱其為,社群養老!”

社群養老,最常見的三種養老模式之一。

社群養老,養老方式之一。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群為依託,以老年人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群日託為主要形式,並引入養老機構專業化服務方式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主要內容是舉辦養老、敬老、託老福利機構;設立老人購物中心和服務中心;開設老人餐桌和老人食堂;建立老年醫療保健機構;建立老年活動中心;設立老年婚介所;開辦老年學校;設立老年人才市場;開展老人法律援助、庇護服務等。社群養老的特點在於:讓老人住在自己家裡,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群的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託老服務。

我們傳統的養老模式大概有三中,分別是家庭養老,社群養老和社會養老。

這其中,家庭養老是最常見的,也就是老人和子女們生活在一起,由子女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這樣的好處在於子女可以隨時監控老人的身體狀況,確定是生活壓力大,而且容易引起家庭內部的矛盾。畢竟兩代人之間很多生活理念都不太一樣,平時不常見面還無所謂,偶爾見一回還特別想念,但如果天天在一起,小矛盾日積月累就可能變成大矛盾,進而引起家庭內部的衝突,這是家庭養老的弊端之一。

更何況老年人根據各人身體情況不同,所需要的照顧強度也不同,尤其是那些身體素質格外差的老年人了,經常一整天都需要人照料,家庭內部生活壓力變大,是理所當然的。

至於說社會養老,那就是大家一般所熟知的養老院敬老院這樣機構,這種模式也叫做機構養老。好處在於減輕家庭的壓力,緩解家庭矛盾。缺點在於花銷較大,而且老人未必能得到很好的照顧。近幾年各種媒體也有過不少報道,說是老年人進了養老院周遭遇到的各種虐待和歧視等等,對老人的心理生理都會產生很不好的影響。

社群養老,算是兩者的結合。晚上回家就是家庭養老模式,白天有類似託兒所的“託老所”,將一部分老人組織起來,進行一些集體活動什麼的,讓老人又可以收益說話的人,可以一起活動的空間,累了還可以一起休息,算是機構養老的範疇。

以上這三種,算是最傳統的養老方式了。

其實你要說養老,在我國,那可是有著相當傳統相當悠久的歷史了。

早在原始社會末期,所謂“養老”就已經出現,夏商兩代繼承之,但西周才在制度上臻於完善。

《禮記·王制》:“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

這說明西周規定按年齡大小由地方或國家分別承擔養老責任,在政策上,不僅中央要負責養老,地方也要負責養老。凡年滿五十的則養於鄉遂之學,年滿六十的則養於國學中的小學,年滿七十的則養於國學中的大學。這種養老制度,自天子以達諸侯,都是相同的。不過一國的長老,由諸侯致養,若是天下的長老,則由天子致養。西周養老不僅鑑於老年人積累有豐富的知識經驗,更出於宗法的等級社會的需要:按長幼之序,定尊卑之禮。

正如《王制》所說:“養耆老以致孝。”《禮記·鄉飲酒義》也說:“民知尊長養老而後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長養老,而後成教;成教而後國可安也。”這就是西周重視養老制度的根本原因。

國人一直非常關心孩子的成長,有關家教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很多,甚至一些名門望族的家訓成了傳家法寶,像嚴氏和曾氏就是比較著名的。但對老人的贍養似乎遜色得多,既缺乏必要的機制,也缺乏系統的理論。特別是今天的華夏,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口過億半,養老越來越成為社會的大問題。縱觀古今,各朝各代贍養老人的做法差異很大,最好的要算漢代了。

西漢初期,國家剛剛恢復安定,皇帝就頒佈了養老詔令,凡80歲以上老人均可享受“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的待遇。漢高祖詔曰,凡五十歲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帶領大家向善的,便可擔任“三老”職務,由鄉而縣,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盡免徭役,每年十月還賜予酒肉。漢文帝詔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