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國的《紐約時報》就對遊戲做了專門的報道,報道里對《植物》進行了全方位的報道,從遊戲的出品公司,到遊戲的開發過程,再到遊戲的銷售情況,並且將《植物》稱為東方的遊戲奇蹟。
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畢竟紐約時報在全球範圍發行,在全世界都有著不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並且以其嚴肅和認真的風格,有著“灰色女士”的美名。
而它居然都主動對《植物》進行報道,可以說一瞬間就把《植物》推上了風口浪尖。而最後的評價,則是有著嚴重的捧殺嫌疑。是,《植物》是一款不錯的遊戲,在北美單日銷售百萬分的資料就已經是明證了。可說是東方遊戲奇蹟還是有些太過了,畢竟《植物》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佔了暴雪的便宜,如果沒有戰網這個平臺,只靠自己的話,《植物》這款遊戲可能一個月都未必能有這樣的銷量。
但不管怎麼說,能被《紐約時報》報道,這已經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了。畢竟華夏在西方世界一直以來的形象都不太好,這裡面媒體絕對是最大的罪魁禍首。當然媒體背後一定有黑手在推動這一切,但作為急先鋒,這一次西方媒體能主動站出來給一個遊戲進行報道,也算是歷史性的突破了。
除了米國的《紐約時報》外,還有英國的《每日郵報》、《泰晤士報》、《太陽報》,霓虹的《賣讀新聞》、《朝日新聞》、法國的《世界報》等等國際知名媒體對這款遊戲進行了報道。
為何這些國家的報紙也報道了這款遊戲呢?這可不僅僅是跟風。
因為就在周方遠給邁克打完電話沒多久,來自其他國家的銷售資料也統計了起來。
最後結果,《植物》這款看似簡單的小遊戲,一週的銷售資料,在其他國家分別是:英國150萬份、法國70萬份、德國100萬份、歐洲其他國家加起來大概也有100萬份、霓虹120萬份,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國家,有的幾十萬,有的十幾萬,有的幾萬,有的甚至只有一兩萬。
最終的統計結果是,《植物大戰殭屍》在全球範圍內,第一週的銷售資料赫然達到了700萬份之多,這還是不算大陸的資料。之所以有這麼恐怖的銷售資料,一方面是遊戲的品質確實是不錯的,畢竟在那擺著呢。而另一個原因就是遊戲很便宜,才五美元,對比其他大型遊戲來說真的已經很便宜了。而且遊戲還有聯網功能,可以玩家對戰。
另外這時候全球的遊戲業其實都很一般,未來那些牛逼到爆炸的大遊戲公司,這時候也大都是在起步階段,包括暴雪也是,這個年代的暴雪雖然有錢,但賺得多花的也多,公司本身的存款其實並沒有多少。
總而言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植物》全全球範圍內銷售接近一千萬份,只是國內就給遠方遊戲帶來了兩千多萬的收入。而國際市場更恐怖,700多萬份的全部銷售量,相當於是3500萬美元,當然這錢是要打稅的,可即便如此,最後也能有最少接近兩億元軟妹幣的收入落到遠方遊戲的賬上。
區區一個小遊戲,居然就獲得了恐怖恐怖的銷售量,可以說是震驚了全世界的遊戲廠商。
而遊戲如此火熱,國外玩家眾多,偏偏這款遊戲還來自於華夏,西方媒體當然會大肆報道。畢竟媒體從來就是追尋新鮮事的,這麼新鮮的事情換做是誰都能放著不管啊。
不過也有媒體表示,華夏的遊戲已經事實上“入侵”了本國市場,對西方國家的遊戲廠商形成了衝擊,他們甚至提醒那些地方國家的遊戲廠商要警惕這個來自華夏的遊戲公司。
這恐怕也是理所當然的吧,故意對華夏進行妖魔化不是西方國家的一貫做法嗎?華夏的一切他們都會扭曲和歪曲,以前是國家層面的,現在遠方遊戲異軍突起,一夜之間在國外佔據了巨大的市場份額,這些媒體絕對不可能不說話。
這就不是周方遠能控制的了,他也不想被對方妖魔化,但他說了不算啊。
隨便怎麼妖魔化好了,暴雪是米國的公司,暴雪從CEO到員工幾乎一水的米國人,只要暴雪本身不倒,遠方遊戲公司生產的遊戲就能源源不斷的進入米國。只要遊戲品質夠好,那些玩家才不會在乎遊戲是來自哪個國家的呢。這種情況在後世見得多了,棒子的遊戲,霓虹的動漫,老外不也接受得很痛快嗎?
還有華夏的網路小說,在國外也開始擁有一系列的簇擁了,這些東西光靠禁是禁不住的,而且國家的事情,很多時候和老百性的關係也確實不大,這一點周方遠早有認識。
在家裡一口氣待了一週,第八天,周方遠才坐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