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當頭,工業光魔不得不開發了一套與眾不同的動作捕捉系統,這套系統名叫imocap,是專門應對在戶外複雜拍攝環境下進行動作捕捉的。該系統在片場只需幾臺普通的高畫質攝影機就可以完成動作捕捉了,並且不受現場光線的干擾,還能透過灰『色』的捕捉服裝獲得光照參考,可謂一舉多得。演員們也如釋重負,不僅服裝輕便了許多,最關鍵的是,他們可以在片場一次『性』完成動作捕捉了,這比在空無一物的動作捕捉棚中表演可要舒服得多。
直到09年,一部曠世奇作問世了,它在電影技術史上佔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動作捕捉技術走向成熟的標誌,這就是《阿凡達》。《阿凡達》對於動作捕捉技術最大的貢獻在於,藉助頭戴式攝像頭以及改進的軟體演算法,完美解決了演員面部表情高精度採集的問題,這個點子卡梅隆早在1995年就想到了,而直到《阿凡達》拍攝時才成為現實,不過從那以後,頭戴式攝像頭就成為了動作捕捉的標配。
事實上,這個技術,以如今的科技水平,也是能夠做到的,只不過研發工作很麻煩,花費的時間,精力,資金等等可以說是海量的。周方遠沒那麼多錢去研發新技術,而且他也等不起,所以他只能以現有技術想辦法。為此,他也和卡梅隆以及暴雪的cg製作人員仔細探討過。最後大家決定,暫時,就以咕嚕的製作方式,來捕捉獸人的動作,然後以電腦繪畫的形式,完成面部渲染。雖然以cg形式製作面部表情,花費同樣巨大,但好在現在的暴雪就能做,難度也不算高。而且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這個年代的電影,清晰度本身就不高,又是2d畫質,所以只需要給主要人物做表情,場景邊緣的配角人物,表情就可以進行一定的虛化和模糊,這樣一來就能節省大量的精力和工作內容。
周方遠這一次來米國,主要就是和卡梅隆一起確定具體的製作方案,是花錢大力提升技術呢?還是以現有技術儘可能完成製作呢?如果是卡梅隆自己專案,這位大佬一定會等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才上馬,但周方遠卻覺得,如果不能利用遊戲的東風,可能這個ip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為了整個ip的潛力發掘,適當降低對電影的要求,儘可能加快電影拍攝程序,這個才是最重要的。至於說畫面問題,很多時候也是沒辦法,比如說《星戰》系列,《星戰1》的畫質,以後世的目光看,簡直是渣。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一套經典系列啊。
所以緊跟時代的步伐是第一位的,如果以後有機會了,再推動技術進步也不遲,畢竟周方遠的時間很緊張,可不能隨隨便便浪費這麼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