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0章 維塔數碼和工業光魔

數字領域和移動影象,想要入手的話,周方遠自問不難,也花不了多少錢。

他手裡還有1.5億的流動資金,用來買迪士尼,不夠;買漫威,不夠;買康寧,還是不夠……但是這錢不花,就浪費了。原本他的計劃是全部用來買超級英雄的版權的,後來他發現他自己也不確定到底買什麼英雄的好,除了一些上一世自己知道的,或者已經有了電影改編的超級英雄以外,其他的超級英雄他並不瞭解,也不清楚買下來之後到底有用沒用。再說了,他未來的目標是買下整個漫威的,買下漫威,自然就買下了所有的英雄,這一點倒是沒什麼好說的。

這樣一來,他手裡這些錢目前就沒什麼特別的用處了。

倒是可以用來給自己在米國的三個小公司注資,但目前看來意義也不大,畢竟推特和臉書已經接受融資,現在相關人士正在處理這件事情,他周方遠這時候追加投資毫無意義。

思來想去,還是給特效領域投資比較好,起碼未來他有很多地方要用到電腦特效。

可說是要投資,目前已經選定的兩家公司都花不了多少錢,剩下的錢,放在手裡才是真正的浪費,周方遠不得不將目光放到了另外三家大公司上面。

當然了,全球的特效公司可遠遠不止這幾家,只不過另外的公司,要麼實力不行,要麼規模太小,要麼和他的要求不合……總之,合適的公司也就是這些。當然了,國內也有特效團隊,不過話說回來,國內的特效團隊,目前大部分真的是剛剛起步的程度,畢竟就現如今而言,國內的發展程度,尤其是電腦和網際網路方面的發展程度,還是比不過米國的。所以國內的所謂特效公司,其實真的就是一個個的團隊,規模太小了,而且實力是真的不行。

當然了,如果有合適的目標,周方遠也會不吝投資,可問題是他現在就找不到合適的目標,所以只能將目光放到國外。

他所看中的公司裡,剩下的三家,索尼、工業光魔、維塔。

這其中,索尼是不用想了,連蜘蛛俠的版權他都搞不過來,索尼的特效團隊就更加沒戲了。而且人家索尼自身對特效團隊也有不小的需求啊,無論是做電影,還是做廣告,還是其他方方面面,特效團隊都有一定的用武之地,想要買過來?難上加難,基本上沒什麼可能。

所以真正可以容周方遠選擇的,也就只剩下工業光魔和維塔了。

工業光魔成立於1975年,當時恰逢《星球大戰4:新希望》開拍,影片中有大量的特效鏡頭,由於當時這方面的人才分散各處,水平難以保證製作出理想的效果,於是喬治盧卡斯在加州範努斯市選擇了一間舊倉庫,在那兒誕生了ilm。

當時,好萊塢連特效“部門”都很少見。

為了拍攝《星球大戰4:新希望》,盧卡斯開創了電影特效行業。構成“工業光魔”的人員堪稱“三教九流”,有些是搞建築的,有些是做模型的,有些是拍廣告的,有些是玩機械設計的。幾乎沒一個人從事過電影。但也有好處:這個朝氣蓬勃的團體充滿了嬉皮精神,完全逃出體制限制。在早期工業光魔辦公的大庫房內,盧卡斯和他的團隊開始了改變世界的《星戰》之旅。

與其說它開啟了特效電影時代,不如說“星戰”本身就是好萊塢電影特效變遷的歷史,當斯皮爾伯格決定開拍科幻鉅製《世界大戰》後,他聯絡的第一個人並不是湯姆克魯斯,而是工業光魔的丹尼斯穆倫。斯皮爾伯格想確認丹尼斯是否有空能和他一起完成《世界大戰》的特效工作。從《第三類接觸》開始,經過20年的合作,丹尼斯已經成為了斯皮爾伯格最信賴的特效製作師。

電影界對視覺特效的高度重視,始於1977年第一部《星球大戰》的成功。1976年,喬治盧卡斯為拍攝第一部《星球大戰》,專門成立了自己的特效公司工業光魔。那個時候,好萊塢還沒有一家專門製作特效的公司,甚至大型製片公司裡也沒有獨立的特效部門--製片公司的老闆們為了節約開支,早就取消了特效部門,也沒人專心研究特效。而如今在好萊塢,挑選一名合適的特效主管已經和挑選男主演一樣重要。

統計影史上最賣座的20部影片,會發現他們不是視覺特效大片就是cg製作的動畫片。電影工業的格局已經因特效而徹底改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星戰”系列與光魔的發展,也是世界電影特效的發展。

在工業光魔的特效之路上,不止有喬治盧卡斯,還有盧卡斯的至交斯皮爾伯格、詹姆斯卡梅隆乃至曾在盧卡斯影業實習過的邁克爾貝等人。在《星球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