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塊,在每一個區域裡設定一組互電容模組都是獨立工作,所以電容屏就可以獨立檢測到各區域的觸控情況,進行處理後,簡單地實現多點觸控。
電容屏的本質是一塊四層複合玻璃屏,玻璃屏的內表面和夾層各塗一層ITO,最外層是隻有0.0015mm厚的矽土玻璃保護層,夾層ITO塗層作工作面,四個角引出四個電極,內層ITO為屏層以保證工作環境。當使用者觸控電容屏時,由於人體電場,使用者手指和工作面形成一個耦合電容,因為工作面上接有高頻訊號,於是手指吸收走一個很小的電流,這個電流分別從屏的四個角上的電極中流出,且理論上流經四個電極的電流與手指頭到四角的距離成比例,控制器透過對四個電流比例的精密計算,得出位置。可以達到99%的精確度,具備小於3ms的響應速度。
這就是電容屏的原理,和電阻屏截然不同,你不能說哪個更好,但針對手機這種產品而言,毫無疑問,還是電容屏更好用。
不過目前周方遠沒有選擇,所以I系列的只能手機目前勢必是要用電阻屏的。
“尺寸就選4英寸的好了,規格嘛,以四線為主,也可以增加高階版的,使用五線屏。”
周方遠說道。
尺寸是前世無數手機商和使用者驗證過的,再小一點,3.5英寸也可以接受,但更小就沒意思了,智慧手機玩的就是一個觸控,螢幕太小體驗就會變差。
至於說更大的螢幕,不是不行,而是有兩點考慮,一方面可以在電容屏出現前,依靠螢幕大小來更新換代,不斷提供新產品,吸金的同時還能保證品牌的熱度;另一方面,太過巨大的螢幕,對於螢幕的安全也是一種挑戰,畢竟電阻屏是需要按壓才能產生效果的,和電容屏還是不同。如果是電容屏的話,五英寸,甚至是八英寸的都可以,電阻屏就麻煩了,那麼大的螢幕,耗損會非常劇烈,而且一個搞不好造成多點觸碰,敏銳度還會降低,反倒不如就以略小的螢幕為主打,儘可能保證使用者體驗。
“對了,安迪,我覺得,你們可以嘗試著弄一個新的觸控式螢幕出來,可以多點觸控的那種……”
既然知道電容屏的原理,雖然不是完全懂,裡面很多知識周方遠都是門外漢,但大致原理是可以提供的。安迪這些人啊,水平那是絕對夠的,或許他們在生產製造方面差一些,但科研能力卻不差,提供了建議,提供資金讓他們做實驗,弄出電容屏也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到時候直接搶注專利,買個螢幕製造廠或者入股一個,再不濟,授權生產那也是一大筆進賬,既然有這個機會,為什麼要便宜LG呢?
反正已經搶了那麼多東西了,也不差這一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