璃製作不出來,但普通玻璃還是沒問題的。
可現在市場上的問題就是,普通玻璃的數量太多了,絕大多數的玻璃廠都能很輕鬆的燒製出普通的玻璃。而原材料也越來越好弄,以前北桐玻璃廠的優勢已經沒有了。加上沒有研發能力,在當年來說還算不錯的玻璃,放到現在就已經不夠看了。而且工人們經驗豐富,意味著他們在把控火候,和製作玻璃的時候經驗很豐富,但燒製玻璃的配方呢?具體的工藝要求呢?這個是需要研發的,沒有研發能力的北桐玻璃廠,只能製作最普通的平板玻璃,當然沒什麼競爭力了。
畢竟北桐玻璃廠還不像私營玻璃廠那樣,成本能繼續下壓。北桐玻璃廠作為國營工廠,人員冗餘,加上大量退休老職工的存在,工廠的經營成本很高,這些成本都會附加在產品之上,結果就是,明明是最普通的玻璃,價格反倒並不怎麼便宜,試問這種情況下,北桐玻璃廠如何能夠盈利?結果就是一天不如一天,直到破產改制。
那麼,幾乎把北桐玻璃廠一次性給抽乾了的南隆玻璃廠,是不是就發展的很好呢?
並不是這樣的,周方遠之前專門瞭解過南隆玻璃廠。
南隆玻璃廠呢,確實是比北桐玻璃廠更大,當年的精兵強將都被拽了過去,那時候的南隆玻璃廠,很是耀眼。不僅在省內成了第一大玻璃廠,同時還完成了好幾次國家下達的任務,在業內算是小有名氣。可好景不長,隨著最老一批工人退休,以及研究人員退休,南隆玻璃廠很快就進入了青黃不接的階段。南隆玻璃廠的廠長和北桐玻璃廠的廠長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對市場極度不敏感。這也是當年計劃經濟留下的問題,畢竟當年工廠的所有生產任務都是國家下達的,大家也習慣了聽著領導的安排做事。
而當國家開始搞市場經濟之後,絕大多數的老牌國有工廠都陷入了茫然無措的境地,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了,沒有家長的照料,他們已經不會自己走路了。不會自己開拓市場,不會根據市場的要求進行產品改變,只知道盲目的生產,然後盲目的銷售。最初的幾年,這種情況還不明顯。畢竟當時國家剛剛放開口子,但民間私營經濟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膽子大的人才開始嘗試,大量膽子小的普通人甚至連嘗試都不敢嘗試。
直至1992年**十四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後,市場經濟才突然開始蓬勃發展,而且改革開放多年,民間對於國家政策的信任程度也已經提高了很多,不用擔心政策會突然變化,之前的努力全都打了水漂。於是,一夜之間,市場風雲突變,民營經濟迅速成長起來,而這些老牌國企則紛紛陷入泥潭之中。
北桐玻璃廠如此,南隆玻璃廠亦是如此。
好在南隆玻璃廠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家底已經很深,一時半會兒還能堅持下去。而且省內九成以上的市場都被南隆玻璃廠佔據,就算是一點點退出,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但是從千年開始,北山省南部的幾個城市開始出現一批小型的玻璃廠,這些玻璃廠規模小,產量低,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的產品並不比南隆玻璃廠差,同時他們的產品更加便宜。這嚴重的衝擊到了南隆玻璃廠的市場地位,首先丟失的就是南面幾個城市的市場。然後那些小玻璃廠得理不饒人,一口氣將自己的市場朝北面拓展,去年,南隆市的市面上,開始出現了這些小廠子的玻璃。
這市一個很危險的訊號,但是南隆玻璃廠沒有辦法阻止,他們也不能說是讓政府用行政命令去壓制那些小玻璃廠。畢竟時代已經不同了,現在已經是市場經濟的時代,各行各業都講究個市場經濟,區區南隆玻璃廠而已,憑什麼就能搞特殊?
於是南隆玻璃廠只能降價,但降價也不是個辦法啊,降價了,意味著利潤降低,本身南隆玻璃廠也有著和北桐玻璃廠一樣的問題,退休的老職工,在職的新職工,更高的福利水平,但相對較低的生產水平……總而言之,南隆玻璃廠的生產成本並不低,他們跟著降價,最後就是自己首先扛不住。
終於,在堅持了一年之後,他們選擇北上。
要知道,南隆玻璃廠的玻璃,原本是並不進入北桐市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們當年吃相太難看了。養肥了他們自己,卻把北桐玻璃廠一口血險些抽死,不僅這麼多年都緩不過勁來,而且積重難返,直接就破產了。也可能是出於歉意,所以北桐的市場上,一直都沒有南隆的玻璃,也可以說對方是故意給北桐玻璃廠留下了最後一塊生存的土壤,否則北桐玻璃廠早就堅持不下去了。
看了是到了如今,南隆的玻璃還是來了,這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