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4章 發行和院線

才能在百忙之中,給周方遠騰出這樣數量的熒幕。

從這裡就能看出,影院其實是最重要的,周方遠在國內想要搞商業地產,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想要順便做影院。商場這種東西,資金密集度太大了,資金回籠的效率也不過,最多是多出了一張銷售網,能夠和掏寶方面做個配合,但也僅此而已了,要說商場本身的價值呢,在周方遠看來,可大可小,但投入畢竟不小,所以是很讓人頭疼的。但如果加上影院就不一樣了,未來國內電影市場井噴般發展,有一條院線和沒有院線,那是截然不同的。

再加上週方遠本身就有傳媒公司,掌握了出品方,他就必然要連帶著掌握髮行方,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以後難免被人卡脖子,那就不美了。

米國這邊同樣如此,不過米國的情況和華夏還有所不同。

米國這裡的院線呢,已經相當的成熟。

1905年到1946年是美國影院的高速擴張期。

從1905年開始,美國第一家鎳幣影院在匹茲堡成立。隨著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續增加,觀影需求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影院。到1910年,美國全境相繼誕生了一萬餘家鎳幣影院。而從20世紀10年代起,美國電影放映業進入了大規模建設豪華影院的電影宮殿時期。影院數量的增加和渠道的下沉使得更多的民眾能夠接觸電影,與收入增長一起驅動了觀影人次的快速增長。至1946年,美國每週觀影人次及影院數量均達到歷史峰值。

但是從1946年後,美國觀影人次出現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有兩點。

首先是二戰之後電視、家庭錄影機、dvd等替代品的興起和普及,娛樂方式多元化,直接導致了走進影院的觀眾人數的減少;其次就是1946到1964年美國經歷了一輪著名的“4664”嬰兒『潮』,生育率始終維持在3‰以上,一方面照看嬰兒的需求使得走進影院的人數減少,另一方面民眾在選擇娛樂方式時也更加偏好電視、家庭錄影機等能夠提供全家休閒的渠道,使得電視、dvd等的家庭保有量不斷提升。

在這樣的背景下,院線行業競爭壓力加大,中小影院生存困難,影院數量由巔峰時的近家不斷減少,行業進入兼併整合期。1963年,德沃德公司首次在電影放映市場引入多廳影院概念並修建第一座兩廳影院,市場反響巨大,從此多廳影院建設成為北美電影放映市場的主流。1995年,amc發明並建造了首家巨型多廳影院amc grand,共有24個放映廳。

巨型多廳影院的出現,使得投資影院的成本不斷增加,擁有多廳影院的院線競爭優勢加大,直接導致了院線市場新一輪兼併和同盟浪『潮』,各大院線公司開始大規模橫向兼併擴張,影院數量不斷減少,逐漸形成了以regal、amc及cinemark為主的三大院線巨頭,市場集中度持續提升。

再往後就是09年之後了,到了那時候,美國院線行業進入存量博弈期,呈現出票房、觀影人次、人均觀影次數三大指標基本穩定、窄幅波動的特徵。北美票房總收入在2009年跨越100億美元大關後,其後每年票房收入始終在約105-110億美元間窄幅波動,同時,年觀影總人次始終穩定在13億人次上下,人均觀影次數則為4次左右。從北美地區的經驗看,票房收入存在明顯的天花板效應,進入存量博弈期後,收入增加及渠道下沉對觀影需求和票房收入的提升作用有限,影片質量成為影響觀眾走進影院與否的關鍵因素。

同時,經過兼併整合期後,院線行業進入寡頭壟斷階段,regal,amc和cinemark成為北美三大院線寡頭,2015年市場份額將分別達到18.32%、17%和15.86%。即使進入存量博弈期,併購整合擴大規模仍舊是院線經營的重要戰略,三大寡頭總集中度達50%以上且在持續提升。而且在更遙遠的2016年,amc還會宣佈將以11億美元收購美國第四大院線carmike,大型院線進一步築高競爭壁壘,形成規模化效應。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繼續新建院線就不太可能了。

所以別說周方遠現在沒錢,就算周方遠有錢,這件事也是完全做不到的。因為不僅僅要考慮到市場規模的問題,同時還有一點最現實的,那就是反壟斷法裡面鼎鼎有名的派拉蒙條款。

何為派拉蒙條款呢?簡單來說,就是製片方和發行方可以是一家公司,但院線卻必須是另一家公司,不能形成一條龍的形式。之所以會這樣,還是因為從1938年持續至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