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腳踏車,在國內還是新鮮東西,九成九的老百姓甚至都不知道這玩意兒的存在。但對於安迪他們來說,公共腳踏車並不算新鮮,最起碼他們是知道這種東西的存在的。
“開發系統沒問題,boss你有什麼要求嗎?”
一套公共腳踏車的系統,對於安迪的團隊來說,真的不算什麼太困難的工作。
這樣一套系統,所需要的也無非幾個部件而已,使用者在站點鎖位刷卡,鎖具執行開鎖,即可取走車輛。還車時,使用者將腳踏車隨車鎖具插入橫樑或立柱電子防盜鎖,系統自動判斷讀取車輛晶片資訊,計算借車時長、費用等,鎖定車輛,即完成還車。有的系統還車後須刷卡確認,這樣以來,連車輛晶片資訊甚至都不需要了。除此之外,車鎖需要由系統來進行控制,腳踏車上還需要有gps衛星定位功能。
除此之外……似乎也不需要其他的功能了。
在未來,還有直接用手機app操作的系統,但是就目前而言,這套系統沒有也沒關係。
可以說,技術方面,公共腳踏車早就不存在任何困難了,畢竟國外早就有了這些東西。國內所缺少的,就是主動去吃第一口螃蟹的人。
要知道,上一世,公共腳踏車真正出現在國內,要等到07年以後了,當時智慧化運營管理的、真正具備一定實用價值的公共腳踏車系統開始進入華夏,先後在京城、杭城、江城等大城市先後開展試點,逐步向其他省會城市拓展,部分中小城市進行嘗試。
在華夏,率先開始投放公共腳踏車的城市毫無疑問就是天子腳下的京城了,2007年8月開始執行。
2008年奧運會期間為市民和遊客服務。
當時報道稱,京城公共腳踏車的規模達到5萬輛,但在奧運會結束後,因多方面原因,該系統停止運營。此後,京城的公共腳踏車系統建設模式歷經多次調整,慢慢恢復建設運營。基本以區為單位進行建設,由市政管委負責。而杭城是最早開展公共腳踏車試點的省會城市之一,08年3月,杭城就提出向法國巴黎學習,採取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的模式,在國內率先構建公共腳踏車交通系統,並將其納入城市公共交通體系之中,以解決公交出行“最後一公里”問題,提高公交出行分擔率,緩解城市突出的交通“兩難”矛盾。
09年,江城開始試點。由民營企業投資建設,政府給予財政及資源補貼。14年4月,江城公共腳踏車試點正式終止,由國有企業建設運營。14年12月,江城市政府投資,國有企業建設並運營。
隨後,全國百餘大中小城市開展公共腳踏車試點。由於缺乏權威的統計機構進行確認,各城市的公共腳踏車數量難以有確切的資料。主要原因是相關方面虛報公共腳踏車保有規模、虛報人均使用人次。
根據招標採購公告和相關媒體報道,試點規模較大的有杭城、京城、三秦、江城、三晉、陪都等城市,但實際建設規模、車位車輛保有規模、日均實際使用人次等資料外界無從知曉,多為運營方或建設方一家之言。其中不少城市執行並不理想,有的甚至成為擺設。公共腳踏車廣受市民歡迎,但普遍存在運營費用高,相關方面誇大騎行人次,缺乏對投資效益的評審論證監管等問題。
不過這些都是細枝末節,只要周方遠願意做,他自然有辦法掙錢。
至於說政府方面的政策問題,這個也很好解決。
尤其是天子腳下,這地方,說實話,就現在而言,空氣還是不錯的,遠沒有後世那麼可怕的霧霾。可但凡有那麼點眼光的人都不難看出,京城現在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私家車持有輛年年都在創出新高,城市交通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空氣質量也在不斷下降。最多五六年,京城就會開始搞機動車限號,等到十多年後,霧霾大軍突然將臨,到那時候,問題才真正變得很嚴重。但即便是今天,難道環保的問題就不嚴重了嗎?
國家改革開發之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經濟提速確實是非常的快,放眼全球也是獨步天下的水平,可高速發展帶來的卻不僅僅只有高收入,同樣,高汙染也伴隨著一同出現。具體的例項就不舉了,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都能回想起當時看過的電視、報紙和各種新聞,現在國家也開始提倡環保了,提倡節能減排了。這時候如果能夠順勢將公共腳踏車系統推出,對政府而言,這是一種環保出行的方式,就算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放棄汽車去騎腳踏車,但也總是會有一部分人在特定情況下會選擇單車出行,這樣對於環境保護來說,或多或少都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