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的系統?是手機上的嗎?”
“不是手機系統,我想要讓你幫我開發的,是一個公共腳踏車系統。”
周方遠終於說出了自己的目的。
是的,公共腳踏車,對於後世人來說,這東西根本就沒什麼稀罕的。但罕有人知道,這玩意兒,其實就是共享單車的始祖。
公共腳踏車,是“公共腳踏車出行系統”的簡稱。該系統通常以城市為單位進行部署、建設,由資料中心、駐車站點、駐車電子防盜鎖、腳踏車及相應的通訊、監控裝置組成。一個資料中心可管理幾百至幾千個站點,每個站點配備20到80個駐車電子防盜鎖。站點主要佈局在居民生活工作集聚區出入口、公交車站附近,重點解決“公交最後1公里”的問題,是未來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的組成部分。
公共腳踏車的概念最早起源於歐洲,1965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就出現了最早的公共腳踏車,最初是由一個無政府主義組織將一些塗成白色、沒有上鎖的腳踏車放在公共區域,期望供人們長期免費使用,稱為“白色腳踏車計劃”。可惜與倡議者的初衷相反,幾天之內,所有的腳踏車都丟失或破壞殆盡,計劃徹底失敗。然而,這次嘗試被普遍認為是歷史上最早的公共腳踏車系統的起源。
30年後,第二代公共腳踏車系統在丹麥哥本哈根出現。新系統的特點有了特定的存取地點,取車時以硬幣作為憑證,還車時返還硬幣,使用者是匿名的,儘管進行了特別設計,腳踏車仍然經常丟失,直到周方遠重生前,這類系統仍然存在。
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利用現代先進的電子、資訊整合、無線通訊和網際網路技術,新型的公共腳踏車系統在歐洲一些國家相繼出現。這類系統的最大特點是能夠知道誰在使用腳踏車,使系統的管理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而等到07年的時候,國內也開始出現公共腳踏車,最初是在京城,然後是國內的幾個大城市,最後遍及全國。更進一步,就是未來的共享單車,但共享單車需要更先進的方式,是目前還不具備的。或者說,成本太高,不具備可操作性。
但有固定停車點以及刷卡取車方式的公共腳踏車,卻已經可以在國內開始操作了,這是改變國民出行方式的重要手段,一旦推出,必然會在短時間內風靡全國,周方遠要撈錢,電影只是一部分而已,公共腳踏車是他另一個撈錢的方式,而且這個方式本身也沒什麼不好。
既能賺錢,又能方便老百姓,何樂而不為呢?
更何況,手機生產線也不用一蹴而就,不是說一上來就要開十幾家工廠,他完全可以慢慢來,先一條一條生產線的購進,待遠方科技不斷發展壯大之後再井噴式的迅速擴張規模,這是完全可行的。
加入書籤,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