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設計方案,會所的主體建築,分為地上三層和地下一層,地下一層的主要作用是地下停車場,以及一小部分用作倉庫。
周方遠從市政府那邊弄來的土地面積很大,剩下的部分,全部弄成了高爾夫球場。
一個標準的高爾夫球場首先要滿足或者說必須要有18洞,也就是18條球道,長度大概在7000碼左右,含配套設施在內一般要1000——1500畝左右的土地,最好是有山有水之地,能達到正式營業,各種配套設施齊備的話包括會所、酒店、練習場、網球場、游泳池、停車場、專賣店、桑拿、中西餐廳、會議中心、別墅區及其他各種配套娛樂設施等等等等。以現如今的貨幣價值,投資大概在1.5——2億軟妹幣作用。以每18個洞為單位,有建36洞的,有建54洞、72洞的,基本上要看實際需求,和資金寬裕程度,以及市場和投資目的等等。
周方遠沒有那麼大的野心,或者說這個會所他並不準備弄的那麼厲害。
他只准備了18洞,會所才是主要的,高爾夫球場反倒是次要的。這也要和北桐這地方的發展情況說起來,北桐的發展速度,放眼全國算是比較慢的,這裡的有錢人呢,說句不中聽的,大部分都是土棍。有靠著拆遷起家的,有靠著礦產資源起家的,有靠著粗製濫造房地產起家的……真正有文化有品位的有錢人沒多少,大多數都是時代的弄潮兒,靠著那一段相對混亂的年代趁機混起來了,指望這些人能體會高爾夫球的內涵?那是想都不要想的。
可偏偏,就是這樣的一群人,或者說,越是這樣的人,往往就越是喜歡裝個嗶什麼的。他不懂,但他覺得這是上流人士喜歡的,就算完全沒興趣,也得表現出有興趣來。所以弄太大,沒意義,因為根本不會有那麼多人來玩,有那個意思就夠了。
真正標準的高爾夫,甚至連各球洞都會因地形變化而出現不等的距離,通常將此不等的距離分成:長,中,短三種。
十八個球洞中,長,短距離的球洞各有四個,中等距離的球洞有十個,採混合式排列,一個球場大部分平均會分佈水池,界外球OB,OB線旁會豎立白色木樁,球洞部份可分為長草區、球道區、沙坑等,各個球場有自訂另行規則。
球場的球洞分部大部分為有:4個三杆洞,10個四杆洞,4個五杆洞,球杆的標準為不超過14支球杆為上限,一般高爾夫娛樂城球友多會使用一支開球木杆,兩支球道木杆,九支鐵桿,一支推杆以及一支特殊用途的球杆。
不同距離的標準桿數:431米以上為5杆,430.9米至229.1米為4杆,229米以下為3杆,球場標準桿的設定,依據球道的整體距離與分配做設定,通常是18洞72杆,偶爾也會有70杆或71杆的球場。高爾夫的職業比賽中,通常一場比賽要比四個回合,女子組通常是三個回合。
在周方遠這個會所的高爾夫球場內,雖然並沒有完全完備的所有設施,但該有的也都有了。除了會所車道、高爾夫球車這些基礎配置以外,球場內還有有發球臺、球道、果嶺以及長草、沙坑、水池等障礙。
這其中,果嶺的質量並不是相同的。一般來說,最好的果嶺都是得到很好養護,使得球可以很平滑的貼著切割過的草坪上滾動。高爾夫愛好者一般把好的果嶺描述為faster,輕輕的一擊球就可以在上面滾動很遠。相對的,如果球在上面滾動相當的距離需要很大的力氣去擊球,這樣的果嶺稱為slow,具體效果,視果嶺的草種以及長短,生長方向而決定果嶺的快慢,由於果嶺的地形高低起伏會讓打者感覺其困難度。
球場的設計,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規劃與佈局。務必使球場的平面規劃滿足所在地的各條件及球場的多功能使用要求,地形的改造是必要的,保證有優美的景觀與良好的排水與理水。建設最好是分期實施,遠近結合,以近為主。分期建設合理性與經濟建設的可行性分析必須到位和有明確的規定。球場的規劃設計,既要滿足打球、遊憩等多方面功能要求,也要考慮持續發展與多層次的應時之需。
球場空間設計必須與平面規劃、地形改造、豎向規劃設計、道路設計、生態綠地設計、理水與給排水線等綜合設計,進行空間形態分析規劃、多視角控制空間設計。場內交通路線與道路系統,應內外分流,即遊憩服務與內務後勤路線不重複交叉。地下管線和電纜規劃佈局應統一共建,應進行管線綜合規劃,修建管線合一的共用的地下工程。
選址本就不容易,有地形要求。基地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