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的傾向越發明顯,即使是掀起這一浪潮的共享單車,也一直揹負著“偽共享”的質疑。不過就是這種介於租賃經濟和共享經濟之間的新生事物,確實在資本相助和市場需求之下造就了數個行業巨頭,反過來想,其實可以說,是這種發展形勢在擴充套件原本就界定模糊的共享經濟的內涵,從而為共享模式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藉助市場需求的強大動力,共享經濟應該具有打破傳統行業模式、升級產業服務的內在優勢,這點主要是指低成本、高效率。優步和滴滴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們顛覆了計程車久居出行領域的主導地位,為行業性問題提供了變革方式,在自身實力擴張的同時,也刺激傳統行業的服務進行新一輪的升級。另外,除了市場要素,從共享經濟的亂象中還可以明顯看出,人性是所有共享模式的統一邊界。任何商業形式所存在的基礎在於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性需求,而很少有像共享經濟一樣,是在考驗人性,這帶來的不僅是信譽問題,根本上還會影響第三方平臺的盈利狀況。
在大多數理論研究中,共享經濟的極致狀態是用使用權代替佔有權。
按理說,共享經濟無論是縱向深入還是橫向擴充套件,其前景可以說是無限放大,而且可以不受邊界困擾,但現實中這種狀態真的能實現嗎?
很難。
一方面,儘管隨著共享意識的深入,共享經濟可波及的領域會不斷擴大,但某些涉及隱私、安全的產品從根本上是難以實現共享的,況且同時又要具備市場要素,更使得共享標的範圍縮小。因而未來如果共享需求呈現急速擴大化,那可共享的資源總是會碰到最後的邊界。另一方面,整體經濟形勢狀況良好時,人們可能會失去共享的意願,這就意味著未來共享需求並不是一定會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而增加,畢竟經濟條件和外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人的佔有慾要比共享意識強烈。
總而言之,共享經濟雖然因為在最佳化社會資源配置方面的特殊作用,而具有深厚的商業潛力,但依然擺脫不了行業、產品、地域和人性等因素的限制,這就決定了長時間內共享模式只能是產權交易的輔助,而非取代。
而且最關鍵的是,未來出現的各種共享平臺漸趨偏離共享的本質,即使是行業巨頭也不例外。比如真正崛起於閒置資源利用的共享界鼻祖優步和Airbnb,前者私人閒置車輛越來越少,後者民宿佔比也是逐漸縮小。這種趨勢對共享模式來講不是好事,因為伴隨著這種改變,共享平臺的業餘性正在被職業性所取代,也就是謀生者代替共享者,後果有可能是一種趨向傳統模式的倒退。
最明顯的就是滴滴,在經過政策風暴的洗禮和行業壟斷之後,很多使用者又面臨著新一輪的打車難問題,這種狀況集中反映的問題除了政策受限之外,還有車主拒載、隨意加價等亂象,基本上和計程車壟斷出行市場時的情況相似。也就是說,供給者成為職業工作者,在趨利性的刺激下,又產生了和傳統模式相似的行業性問題。
不可否認,共享經濟確實是改變市場供需矛盾、升級產業的可行之路,但如今風口愈勝,投機者甚多,反而將共享模式的弊端提前暴露,再加上其本身也存在著眾多約束性邊界,因而透過資本熱捧的虛火,理應謹慎看待其中的風險。當然先天不足,並不足以阻擋資本助推下的瘋狂滋長,只是對於一些已經浮現在共享市場上的問題,由於切關平臺生存和良性發展,很難忽視。
比如說共享雨傘等沒有多少市場需求的產物接二連三出現,已經證明盲目跟風漸成趨勢,長久下去隨著共享模式不斷覆蓋新的行業,未來必然會引起同質化競爭。
另外,責任界定也是刻不容緩,這關係到產品安全和平臺監管的長遠利益。就比如說前世ofo被捲入一場高額賠款的訴訟案件,起因是一個11歲男孩騎單車發生車禍致死的事件,這是共享單車面臨的第一場官司,也意味著會給平臺責任帶來強制性的界定,對於未來發展其實不無好處。
總之,共享經濟想法發展是可以的,但是想要發展好,還有太多的路要走,而且還是那句話,共享經濟的發展,是和正題社會經濟息息相關的。
經濟發展好了,共享就必然會出問題,也會落入低谷;反過來說,經濟發展不太好的情況下,共享就有發展的空間了。
至於說國內……國內的經濟發展是很好的,但未來也存在問題。一方面是國家主動放緩了經濟增速,這沒錯,這是大局,政府有政府的考慮,該提速的時候提速,該減速的時候就應該減速。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國內的經濟確實是日新月異,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