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遠都不用多問,就知道老媽再說明珏姐的事情。
和明珏姐走到這一步,怎麼說呢,爽是很爽的,心理壓力也真的大。當然了,既然已經出了五服,那自然是可以戀愛結婚的,國家法律都不管了,真要說起來,其他人也是沒資格管的。只不過怎麼說呢,周方遠本身的私生活就相對來說比較混亂,有些人他可以不在乎,但有些人他不能不在乎啊。
他倒是也想亂刀斬麻一錘定音呢,這不是做不到麼?
所以老媽想要讓他做選擇,他就只能扭頭跑了,不然怎麼辦,難道和老媽說自己怎麼怎麼不容易嗎?到時候被臭罵一頓都算是輕的了,所以肯定不能這麼告訴老媽自己的情況,反正自己還年輕,先拖著唄。
說起明珏姐了,周方遠拿起手機看了看,沒有打電話。
他其實日常和明珏姐也是經常有練習的,明珏姐最近迷上了國漫,組織了幾次動漫大會之後,開始對國漫有了很大的幫助。她畢竟是表演出身,又有導演的功底,也認識不老少的人,像是編劇啊配音啊後期啊……加上週方遠這邊的支援,以及國家政策的扶持,明珏姐已經漸漸的轉變了自己最初的想法,開始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國漫之上。甚至接著周方遠的力量,元件了一個小的工作室,目前正在尋找合適的劇本或者漫畫,想要試製動漫,不,是國漫。
在當今社會,國漫已經成了國產動漫的簡稱了,事實上,國漫應該是國產漫畫的簡稱。
而國產漫畫,其歷史之悠久,根本讓人想都想象不到。
“漫畫”一詞,本來最早的起源,是來自李時珍《本草綱目》集解,指一種鳥類的別名,與今天的漫畫確實是無甚瓜葛。
直到1771年,島國的鈴木煥鄉因欣賞“漫畫鳥”的品格,遂以“漫畫鳥”自喻,出版《漫畫隨筆》;40年後的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也出版了《北齋漫畫》。但這時的“漫畫”仍作形容詞運用,未被特指為繪畫形式的漫畫。在後來的一百多年中,幾經沿用,終於至1902年,“漫畫”的稱法才在扶桑正式出現。
1904年3月17日,滬上的《警鐘日報》以“時事漫畫”的欄目刊出漫畫,這是“漫畫”的名稱第一次在國內報刊上出現。可惜這次出現只是曇花一現,其後二十餘年都再無用“漫畫”的稱法。直到1925年,《文學週報》在豐子愷的畫下方註明“漫畫”二字,這一稱法才得以重見天日。接著,《子愷漫畫》於1926年出版,兩年後滬上漫畫會編輯的《上海漫畫》週刊也正式出版。從此,“漫畫”這一畫種的名稱終得到統一,並很快在社會上普及,沿用至今。
從上可見,漫畫名稱始於豐子愷之說並不準確,但《子愷漫畫》和《上海漫畫》起了統一併普及漫畫名稱的歷史作用,卻不可忽視。
華夏民族,周方遠私以為真的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沒有之一。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民族,擁有太多太多的世界第一了。
不管其他人是不是承認,但事實就是那樣客觀存在的。
就說漫畫吧,漫畫,是,最早是扶桑那邊提出來的,但這個體裁,是不是從華夏這邊流傳過去的呢?
經歷了5000年積澱的華夏文明,在不斷發展、更新的同時,那似乎早已塵埃落定的古代文化內容也不斷被挖掘出新的礦藏,帶給人們一個又一個驚喜,國產漫畫亦然。
雖然自上古到明清時期,漫畫的名稱仍未確定,但若以漫畫諷刺和幽默的藝術特點來看,就能發現華夏古代早已有具備漫畫特徵的藝術珍品了。
例如,從漢代石刻畫像《夏桀》到五代十國出現的第一位諷刺繪畫家石恪的《玉皇朝會圖》,再到明清時期明憲宗的畫作《一團和氣圖》、羅兩峰的《鬼趣圖》等,不論是內容或形式,都早已蘊藏著形象誇張、寓意深刻的漫畫特點,也表現了鮮明的華夏文明特色。
另外,我國古代的傳統水墨畫中,如明末八大山人朱耷單葉荷所表現的孤寂、懷才不遇的心境寄寓,清揚州八怪在畫作中敢於蔑視古人、挑戰傳統的率真,如石濤就以“苦瓜和尚”自比,這些文人寫意畫反映了作者憤世嫉俗的生活態度、強烈的個性及內心的情致,其隱含的暗示、以諷刺為目的的風格,都具有漫畫的特徵。雖然它們與現代意義上的漫畫仍有一定的差距,但確實從中可見古代漫畫發展的端倪。
我國古代“漫畫”中體現為“鑑戒”作用的諷喻特色,也由於朝代的更迭,社會制度的變遷而多有變化。
如從漢代到五代十國的封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