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97章 華語樂壇(下)

愛的代價》《真心英雄》等歌曲,大眾所熟悉的可能更多是他培養的新一代流行歌手,如林億蓮、周華建、許如芸、莫文慰、梁靜如、張興哲等等。

這時,在紐約待了4年的羅大右也回來了,屬於他們的時代才剛剛開始。不過當時他首先選擇轉戰港島,而這時候的港島樂壇已經進入譚張爭霸結束的前奏曲。

80年代中期,整個港島音樂因譚詠麟和張國榮的崛起而星光熠熠,但兩家粉絲的爭鋒相對令交情不錯的譚張備受困擾。這一矛盾爆發在1987年的年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譚詠麟宣佈從此不再參加任何音樂歌曲比賽的節目,兩年後,張國榮也遺憾暫別歌壇。

天王天后紛紛交出權杖,港島樂壇在90年代初期瞬間失語,但很快空缺便被新四大天王填補。1992年,港島當時發行量最大的《東方日報》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冊封”劉德華、張學友、黎明和郭富城四人,至此,四大天王誕生,壟斷了港島乃至整個華語樂壇近10年。而且港島音樂人的影響力不再囿於港臺地區,而是進入內地,推動我國娛樂產業進入一個巨星雲集的時代。這是屬於80後的青春:金庸武俠和四大天王。

時間滾動到1997年港島迴歸,四大天王和港島群星在人民大會堂同臺演唱,內地人一睹真人風采,闊別樂壇多年的張國榮也在這一年重返演出,門票被一搶而空。與此同時,一位18歲的少年首次演唱了自己寫的歌曲,幾年後華語樂壇進入最後的黃金十年,他則成為唱片時代最後一位天王巨星,他就是周董。華語樂壇風風雨雨數十年,有太多的人創造經典、寫盡滄桑,他們不是現在流量時代轉瞬即逝的流星,而是如同恆星般留在一代人的記憶裡。

我們通常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羅大佑讓流行歌曲不再侷限於小情小愛,張學友創造出亞洲流行歌曲的新紀錄,黃家駒關注社會、民族國家的原創音樂拉昇了港島樂壇的格調,而周杰倫以極富爭議性的唱歌形式,引領了當下年輕人的時尚潮流,這是華語樂壇更加大眾化、通俗化的一個節點。

但時代向前,音樂行業的成就和價值卻急劇縮減,我們無法找到一首流行歌曲發人深省地拷問人的神經,又或拋開沉重、深刻的內容,充滿自由地滿足聽者的感知,也再沒有一個音樂人能驅動整個時代。在周方遠所熟知的未來裡,一個流量明星可以不靠作品衝頂排行榜第一,一個歌手曲曲抄襲、矢口否認,她的歌還能流連各大榜單。

這是華語音樂的斷層,而這種斷層很大程度上對映了音樂傳承的失敗。

周董最早的時候喜歡羅大佑和張學友,十五歲的時候開始喜歡黑人音樂,儘管後來他的歌曲不再受別人的影響,但他曾說過他的目標是像羅大佑一樣成為一個時代的“音樂教父”,讓大家在想到這個時代的時候就想起他。張學友很早就被冠上歌神稱號,而他的偶像是上一代歌神許冠傑,他曾說,在許冠傑面前沒人敢稱是巨星;劉德華也曾經說過一句話,黃家駒帶領我,進入了音樂的殿堂。

在歌壇前輩面前,無論張學友、劉德華還是周杰倫,他們都保持一貫的謙遜和尊敬,而這種情感出於他們對上一個時代音樂發展的感同身受和精神觸動,這有些像薪火相傳,代代延續了對音樂執著的熱愛。但未來這種情況會發生改變,當外界層層加固的資料,在流量明星及其粉絲周圍構建起一口高度不斷上漲的無形之井,他們可看到的天空就愈發狹窄,也就逐漸不自知。

就像某kun粉絲的邏輯:某kun的資料最好,所以kun的實力最強,人人都會記得kun,都會知道kun。所以,某老演員、表演藝術家因為不認識kun,不幸地被噴了。

而相對應地,當歌壇前輩也不再認可新人,傳承也就斷層了。李宗勝直言,“我很熱愛這個行業,我太看重這個行業,我看到太多不相干的人來攪和我覺得非常不開心”,而鄭鈞更是爆粗口,“我一聽,這就是屎啊”,網上一陣贊同。

當然,更根本的是,資本和流量搶佔了樂壇的空白,助長和利用了他們的無知。

從某種程度上講,kun也有些不幸,他一個人集中了輿論抨擊流量明星的所有炮火,而且他的名聲一次比一次響亮,可戰鬥一次輸得比一次慘。

比如說kun在遭到B站聯合圍剿,大量UP自發製作各種惡搞影片,大面積不間斷輪流炮轟之後,粉絲團官方宣佈永久退出B站,並稱以後再也不會在B站更新任何影片和動態;微博決戰,又被周董的夕陽紅粉絲團破了蟬聯內地榜64周連冠的記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