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排不進前十。
讓喬治·盧卡斯賺得盆滿缽滿的並不是星戰電影本身,而是星戰的品牌。
在當下的娛樂產業,電影早不是單獨的存在,它成為了IP和品牌的一個環節。電影的票房不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衡量IP價值的標準。於是,我們看到了星戰的玩具和遊樂園中的星戰景區,衍生品甚至能比電影更賺錢——星戰系列電影獲得的票房收入為95億美元,衍生商品則賣出了400多億。
這種情況下,協同效應的整合而非垂直整合成為了最能帶來經濟效益的方式。迪士尼便是這種整合的代表。迪士尼倒是並沒有受到派拉蒙法案的點名指控,不過它和後來的製片廠也都遵循了判決的規定。我們現在提到迪士尼時,並不僅僅是在指一家電影製片廠,而是一個擁有電影、電視、主題樂園,將IP生意融入各個環節的媒體帝國。對漫威、皮克斯、盧卡斯影業和21世紀福克斯的收購讓迪士尼的IP庫存越來越多。
以迪士尼713億美元收購21世紀福克斯的資產為例,在把21世紀福克斯旗下的20世紀福斯製片廠攬入自己的陣營後,迪士尼有意讓X戰警、死侍、神奇四俠等角色融入漫威電影宇宙。對於在《復仇者聯盟4》後要進入新階段、已經在全球獲得175億美元票房的漫威電影宇宙而言,迪士尼自然樂意見到有潛在角色可以開發的局面。
司法部在迪士尼的收購中表現出了對壟斷的擔憂,不過針對的並非是迪士尼收購製片廠,而是體育頻道。相比20世紀福斯,迪士尼收購21世紀福克斯旗下22家地區體育頻道的價格更高。迪士尼希望可以這些地區性頻道內容可以與有限頻道ESPN形成互補,在面對體育聯盟時也有了壓低轉播費的籌碼。不過,這個希望最終無法實現了。司法部批准迪士尼收購21世紀福克斯時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要求迪士尼出售這22家體育頻道以符合相關反壟斷的規定。司法部擔心握有地區頻道會導致公司在本地市場收取更高的費用。
司法部提出重新評估派拉蒙法案後,有人為電影院的未來捏了把汗,擔心包檔發行會重新出現。
不過,其實在1980年代,米國對托拉斯的監管就有所放鬆,甚至允許了一些過去鐵定會被視作違規的操作,比如由CBS、HBO和哥倫比亞影業創立的三星影業購入Loew's院線、華納兄弟購入多家連鎖院線、派拉蒙斥資3億美元收購100多家影院,後來華納再向這些影院注資。仔細想想,現在媒體帝國對電影院的強勢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與垂直併購關係不大。考慮到目前米國的三大院線AMC、Regal以及Cinemark並不隸屬於任何媒體集團而媒體帝國依然強勢,就可以明白,這種話語權正是來自協同效應的整合。
《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道拿迪士尼作為例子指出,迪士尼在發行《星球大戰8》時對院線提出要求,公司獲得票價65%的分成,這創下了分成比例的新高,多數電影的製片廠分成在55%左右,一些大片的分成比例為60%。迪士尼與電影院的協議還包括《星球大戰8》必須要在影院最大的影廳至少放映四周的時間、不能減少計劃的排片等。如果電影院沒能履行協議,迪士尼還將獲得5%的電影票分成。雖然《星球大戰8》獲得了6.2億美元的票房,位於年度之首,不過一些小影院因為擔心無法滿足條件而放棄了這部電影。
所以說,渠道什麼的,院線什麼的,固然是不能直接掌控了,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
簡單說一下這裡面的關係,首先,周方遠在迪士尼是有股份的,但如果但看股份的話,他只是一個小小小小的小股東,真正在迪士尼有大股份的,是A.L投資公司,包括在漫威的投資,A.L也佔了大部分,而A.L投資公司裡,本就是周方遠的,但是這個投資公司裡,也沒有太多屬於周方遠自己的股份,A.L的股份,一部分是遠方集團的,一部分是遠方影院的,一部分是周爸周媽的,一部分才是周方遠的。可以說,光是A.L投資公司內部,屬於周方遠的股份就被分成了五個部分。
而遠方影業的股份,也是以類似的方式拆的七零八落的,迪士尼和漫威那邊的也是如此。
其實如果誰真的能把所有的股份都清查一遍,最後可以看到,這些公司的股份大部分最終都是屬於周方遠的。但是很可惜,A.L投資公司是離岸公司,本身並不對外公佈股東資訊,就算有人想查也是查不出什麼的,就算是米國政府都查不出來……嗯,如果硬要查也不是查不出來,可問題是,好萊塢就是這樣啊,裡面的利益糾葛早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