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國不和小國結盟,只是保持有限經濟合作,小國不敢過分跳,而大國態度也能震懾其他大國別對自己周邊伸爪子,這也就達到了大國的目的。例如二十一世紀,美國在亞太的軍事行動,都是都在考慮中國,並沒有因為中國不結盟,就對中國的鄰國貿然下手。大國必須要用最少的付出,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如果東南亞某國的國民經濟媲美廣東,並且在產業鏈上和中國高度互補。經濟合約高到一定程度。中國和其軍事同盟也未嘗不可。但是東南亞沒有一國國民素質,能夠達到廣東的地步。
#
說完了盟友,在說說美國和他們的盟友之間的體系。
這個體系就是,透過軍事同盟保證霸權,然後建立金融秩序掠奪全球。——美國在二戰中設計這個體系的,是有中國的位置的。而中國有資格的獲取這個位置的,是透過二戰獲取的。但是美國認可的不是單純的中國在二戰的軍事作用,而是在二戰中的組織動員能力。
能夠抗住工業國進攻的,只有工業國。即使這個國家現階段工業薄弱,但是政府的組織力,和國民素質的就已經具備的工業國最重要的條件。裝置,技術什麼的都是能夠外部引進的。事實上,全球貿易也無法完成徹底的技術封鎖。
美國在二戰後,需要的中國是一個統一的,而且親#美的政府。在戰後,產業分配中中,提供大量勞動密集產業供應。
在美國設計的這個體系中,是針對蘇聯的。一旦這個體系成功,整個資本主義掌握的有效工業人口能碾的蘇聯毫無翻身之地。
屆時全世界有價值,能參與全球化工業生產的民族國家,都在美國主導的同盟體系內。但是蔣實在沒能力,美國也沒法填蔣這個坑,當然由於白人對華人根深蒂固的蔑視,也讓美國在當時認為可以忽視這個環節體系中國的擢用。美國當時很嗨皮的找了找戰敗國日本來頂替這個位置的。
可以說這個體系在幾十年內運轉的很成功,美國也漸漸忘記了這個體系和原先計劃的上的瑕疵。
#
隨著蘇聯解體後,美國鬆了一口氣。美國資本為了謀求更低的成本,稍稍放鬆了的對中國國際封鎖,以至於中國工業獲取外部原材料和技術更容易了。再然後美國小感冒了一下,被中東的蚊子頂了一下,注意力開到了中東
再然後 中國工業開始迅猛崛起。日本的先天不足的就開始體現出來了。而中國社會制度在工業生產的優勢也超出了資本家的想象。等到美國的精英們回過頭來,則發現自己霸權的根基,世界經體系出問題了。過去的霸權體系是支配了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工業人口。
而現在的在二十一世紀,雖然軍事上依舊保持霸權,但是經濟上的可支配的工業人口出現了下降。而且這個問題不能用軍事來解決,朝戰的結果,讓美國明白,不可能直接用軍事問題解決東亞政治問題。
#
美國開始用複合手段,軍事恐嚇(製造邊境衝突干擾中國),和經濟壓迫,文化入侵,將中國恢復到的當初他們想要的國際制度。事實上他們種種手段也的確成功一小部分。
在九十年代,中國政府經濟有壓力,軍事有壓力,甚至國內輿論都面臨壓力(到處都是人為外國月亮圓年輕人),故得以讓的讓中國國內的制度為資本做了部分妥協。
#
但是直到美國精英死掉,也沒有達成他們最終目標。那就是讓中國回到他們設計的二戰體系上。
在最終目標中,中國應該開放金融市場,讓美國獲取工業的部分控制權,在軍事上和美國達成同盟,確保美國的霸權。可以說一旦達成這個戰略目標,中國對
美國重要性,超過歐洲重要性。直接可以踢開日本,世界進入G+g的g2模式(美國是G,中國是g)
以中國的 造船業為例,一旦美國主導這種聯合,美國美軍的軍費採購成本會大幅度下降。軍事霸權維持一百年根本不是問題。
#
但是在二十一世紀後,就沒有再然後了,當西方就新一代目光短淺,只注意噱頭的傻叉政客們上臺了。將美國寶貴的國力,用在砸阿拉伯國家,輸出混亂上。這幫和明末士大夫有的一拼的西方政客們,做的事情,能讓他們冷戰時期頭腦清醒的前輩們氣活過來,然後又死過去。幾十年在中國意識形態戰場取得的稍許勝利,被這幫蠢貨全部證偽了。
國際話語權在有生產民族國家的手中,從長遠戰略來看,阿拉伯春鳥用都沒有,阿拉伯國家又不是工業生產國家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