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說,蔡邕不會不瞭解那個有豺狼食人之心,懷不軌叵測之意的獨夫民賊,不會不明白這樣的官是做不得的。但是,董卓託人捎話過去:“我是會殺人的,你不來作我的官,我不但殺你,還要殺你的一家!”在軍閥的淫威之下,為了保住腦袋,蔡邕遂“偃蹇”。生死關頭,士常常選擇好死不如賴活的苟且之計,也許還不能稱之糊塗。但蔡邕當真的做起官來,為董卓劃策進言,很難說是他的聰明,還是真正的糊塗了。
其實用蔡邕,是董卓聽信他女婿李儒的建議,這個狗頭軍師要他“擢用名流,以收人望”,本來不過是做做樣子的。蔡邕完全可以虛與委蛇,像司徒王允,雖照樣在朝,卻在用連環計圖謀董卓;或者像後來的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但他到了洛陽以後,《後漢書》說董卓“三日之間,周遷三臺”地提拔重用,這讓他受寵若驚。
所以天怒人怨的董卓被王允定計伏誅,暴屍市中,人人爭食其肉的時候,蔡邕“不為國慶,反為賊哭”,在那兒俯屍不起,這實在是絕不能原諒的糊塗了。被捕以後,他竟然說,大義他是知道的,向背他也是明白的,“但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
明知自己錯,但振振有詞,說這些話的時候,他大概連最後一點聰明,也喪失了,於是被縊死獄中。
好動感情,是知識分子的致命傷,一旦感情用事,便會部分地或全部地失去理智。蔡邕肯定是無可救藥地徹底糊塗了,所以明知董卓死有餘辜,才定要這樣感情衝動一下的。不過,他不像有些聰明人(這樣計程車是屢見不鮮的),躲得遠遠的,趕緊劃清界限;或者,殺回馬槍,檢舉揭發以立功贖罪;或者落井下石,死咬一口餘黨,求自己解脫;或者,標榜先見之明,早就是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勇士等,拿他人的血,來洗淨自己,然後衣冠楚楚,臉一點也不紅地招搖過市。
蔡邕之死(2)
假如前提不是董卓的話,這種士的不夠聰明或者實在糊塗之處,似乎也不應該受到責備的,不知以為然否?
txt小說上傳分享
豎子不足與謀
一個傻瓜提的問題,十個聰明人也回答不上,這是一部電影裡的臺詞。但是,一個有作為的人,和一群窩囊廢或者膿包蛋,合作做一件事的話,成功的希望等於零,且不去說,而且絕對有被這些合作者氣暈過去,氣得死去活來的可能。
曹操終於發現,他錯了。第一,他訂錯了目標。第二,他選錯了夥計。他發起的這場###董卓的轟轟烈烈的聯盟,還沒有正式交鋒,就分崩離析了。一氣之下,單槍匹馬,追殺下去,滎陽一戰,被董卓打得差點送了小命。敗退河內之前,憤憤中所說的這句“豎子不足與謀”,反映了他內心的一種覺醒。他決定,和這幫狗咬狗一嘴毛的合作者分手,自己幹自己的了。
識時務者為俊傑,曹操揮師山東,跳出是非地,實在夠英明的。
在《三國演義》中,曹阿瞞是個被否定的人物,在三國戲的舞臺上,他是個塗大白臉的角色。白色,在臉譜裡是奸邪的象徵。曹操是很奸詐,很毒辣,殺人不眨眼,但是,他在漢末蜂起的群雄當中,卻是最出色的人物。他反對引外兵誅宦官,對何進說:只需一獄卒,足矣。說明他的見識。隻身行刺董卓,隨機應變,得以逃脫,說明他的果敢。組織過討卓聯軍,彙集十八路諸侯,說明他組織才能。
但沒想到,豎子不足與謀,於是這個梟雄,意識到漢室凌遲,朝廷衰落,日暮途窮,無力中興。曾經寄予眾望的諸侯領袖人物,所謂的四世三公名門之後有相當號召力的袁紹,不是成事之輩。其他庸碌無能,則更等而下之了。
俗話說,跟著鴨子學走路,早晚落個羅圈腿。同樣,若不逃避庸俗,也必然會被庸俗腐蝕。曹操與這些胸無大志,只知蠅頭微利的人,義無反顧地決裂,表明他思想的成熟。遍顧宇內,有大志向,有大作為者,捨我其誰?肯定是曹操在兗州養精蓄銳時的精神狀態。
這是曹操一生中重要的思想轉折點。他在《蒿里行》一詩中這樣回顧的:“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力使人爭,嗣還自相戕……”說明他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自己在歷史的這一頁中,該扮演什麼角色了。
他不再以作一個兵強馬壯,舉足輕重的一方諸侯,在逐鹿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盟主,代替袁紹的位置就滿足的了。他的力量,他的雄心,他面臨的大好機遇,和董卓挾天子威令不臣的啟示,他把他的目光注視到一個新的高度,身在山東,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