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集體婚嫁行動,而伏羲、女媧兩人則作為婚嫁的始祖被人牢記。
漸漸的婚嫁開始在洪荒人族部落當中盛行,但伏羲又很快發現,漸漸的部落當中已經沒有成年而且又沒有懷孕的女子了,許多成年男子的精力都無法發洩,使得部落當中的因為小事而引發的爭鬥逐漸增多起來,後來欲演欲烈,漸漸的似乎連部落的首領都無法壓制了,於是伏羲決定再為部落當中的人尋找一些舒緩心情,抒發精力的方法,在當時人族部落當中已經開始流行一些音樂,但大多是人在吃飽之後敲擊工具或炊具而形成的打擊樂,這不光不讓人舒緩心情,抒發精力,反倒讓人聽了血脈膨脹,更加不好控制,於是那伏羲決定製造出一種那可以發出合適聲音的樂器,而這時候伏羲發現當繃緊的繩子用手去彈撥的時候會發出一些不同的聲音,這聲音倒還合適,於是那伏羲找來一些木頭將它磨成木板,然後拼成易於發聲的形狀,然後在上面繃上數十條不同的細繩,然後用手一彈撥聲音果然很好聽,一下就把部落當中其他人吸引住了,於是那伏羲就用他製成的器具彈了一首自己感悟而出的曲子,將那曲子命名為《駕辨》,同時將這個樂器命名為瑟,從此以後瑟就在人族當中流行起來。
這瑟後來又經過許多時間的演變從最早的五十根弦演化到有二十五根弦,弦的粗細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聲音階定弦。最後將瑟定為共有二十五根弦。瑟體多用整木斫成,瑟面稍隆起,體中空,體下嵌底板。瑟面首端有一長嶽山,尾端有三個短嶽山。尾端裝有四個系弦的枘。首尾嶽山外側各有相對應的弦孔。另有木質瑟柱,施於弦下。同時還發展出擘、託、抹、挑、勾、剔、打、摘,共八種彈撥方法,使得經過多年的發展瑟成為中國重要的古典樂器之一,而那伏羲在發明了瑟之後,並沒有得到滿足,漸漸的伏羲越來越喜歡那音樂的美妙,而伏羲堅信那音樂可以溝通洪荒天地,昇華自己的靈魂,於是伏羲覺得因該將瑟改進,讓它可以演奏出更加美妙的聲音。
於是伏羲開始對瑟加以改造,首先伏羲覺得瑟的弦數量過於多了,不方便演奏,而且那製作樂器的木料也不是最好的因該重新選擇,於是那伏羲開始依照原本瑟的形狀,開始將上面的弦開始減少,同時不停的使用其他木料製造新的樂器的身體,但是那伏羲總是不滿意,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天伏羲發現有一隻特別美麗的鳥兒落在一棵梧桐樹上,這鳥長的麟前鹿後,蛇頭魚尾,龍文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當這鳥兒在梧桐樹上高歌的時候,周圍其他的鳥雀都向這鳥兒朝拜,這時伏羲的腦海當中忽然浮現出百鳥朝鳳這個詞,而在從來沒有見過的情況下伏羲突然明白這眼前的鳥兒就是鳳凰,而此時鳳凰忽然展翅而飛,向遠處去了,而那些鳥雀都向鳳凰遠去的地方飛去,而伏羲突然發現剛才那鳳凰翅膀拍在梧桐樹杆上的聲音特別的好聽,這梧桐木不正是那製作樂器的好材料嗎,於是那伏羲連忙將這棵梧桐樹弄倒,然後用梧桐木製作了一件樂器,發現果然要比那以前的樂器要好的多,於是伏羲又在這個新樂器的基礎上加以改進,首先伏羲覺得光用梧桐木製作樂器的身體發出的聲音太過高亢,決定改一改,於是那樂器的身體一半用梧桐木,一般用與梧桐木生長條件相反的梓木來製作,同時覺得洪荒之中有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只要用五根弦就可以了,於是那伏羲就用樹上昆蟲吐的絲製成了五根弦按在樂器上,那伏羲一試果然很好,很有味道,於是就將這新制的樂器命名為琴。
而琴在伏羲的製造出來以後,又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成為了現在的樣子,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徵周天三百六十五顆星辰一般寬約六寸。一般厚約二寸。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徵天地。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於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為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為武弦。合稱文武七絃琴。“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嶽山”,又稱“臨嶽”,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永珍。嶽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絃。其下有七個用以調絃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