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卷 青州之鵬第48節伴君如伴虎

“代漢者,當塗高也。”

入夜時分,年僅二十一歲的孫策手持袁術送來的書信,低聲沉吟著這句早已在中原流傳甚廣的讖文。而在他身後端坐著的兩個中年文士亦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樣。此時,卻聽其中一位留著三縷長鬚的文士蹙眉嘆道,“素聞袁術對此讖文頗為上心。認為‘代漢者當途高’中的‘途’暗合其名‘術’與其字‘公路’。且其一直以來都自稱袁氏祖先出於春秋時代的陳國,是舜的後裔,舜是土德,黃色;漢是火德,赤色;以黃代赤,是五行運轉順序。如今其又用此讖文來試探主公口風。看來袁術篡位之心已不可扭轉也。”

“豈止是不可扭轉,簡直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子綱先生有所不知,那袁公路已得玉璽,登基稱帝恐怕只是朝夕之事。”孫策說罷,隨手將書信丟在案牘之上。

眼前這位叫子綱的文士,正是廣陵名士張紘,字子綱。現年四十五歲的張紘原本因喪母,暫居江都。孫策聞訊後,便親自上門拜訪想要請張紘出山。起先張紘並沒將當時還未滿二十歲孫策放在心上,對其的邀請也婉言謝絕。但孫策並沒有就此氣餒,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登門與張紘探討天下大勢。一年過後,張紘終於被孫策的恆心以及忠壯之氣所打動,決定出仕助其成就霸業。而這會兒的張紘乍一聽袁術手上有玉璽,不由驚呼道,“玉璽!袁術那廝哪兒來的玉璽?”

孫策被對方如此一問,不由同在場的另一個文士對了一下眼神。而這個文士正是孫策的三叔孫靜。話說。孫靜雖不如其兄孫堅武勇,卻是個多智之人。其早年曾糾合鄉曲及宗室五六百人追隨孫堅舉事,也有一定的作戰經驗。因此孫策此番在擊敗劉繇,平定諸縣之後,便遣人將這位住在附近的三叔請來商議大事。而孫策此刻之所以會用眼神同自己三叔交流。是因為玉璽乃是孫家的一大秘密。

原來當初孫策之父孫堅興兵付伐董卓,其在攻入洛陽之後,無意間在皇宮的一口井內打撈出了傳國玉璽。據殘留的宮中內侍所言。此乃當初張讓等作亂,劫持天子出奔時,由掌璽人投到井中。然而孫堅在得到玉璽之後。卻並沒有將其上交給天子。甚至對外都不承認撿到玉璽之事,而是將玉璽私藏了起來。之後孫堅在征討荊州之時,被黃祖部將用暗箭射殺。當時只有十七歲的孫策將孫堅的靈柩運回,葬於曲阿縣。事畢,孫策渡江,居留在江都,結納豪俊之士,待養成羽翼。為父報仇。然而此時早知道孫堅吞了玉璽的袁術,卻將孫策的母親扣了下來,逼其交出玉璽。無奈之下。孫策只得獻出玉璽換取母親的平安。而他自己則乾脆投於袁術麾下,借袁術之勢積攢實力。

整件事情雖說是袁術在乘人之危。但終究是孫堅私吞玉璽在先。說出去多少會影響孫堅的名聲。不過此刻眼見孫靜朝自己微微點了點頭,孫策當即便放下了心中的包袱,轉而向張紘如實作答道,“不瞞子綱先生。這玉璽正是策所獻。”

張紘身為廣陵名士自然也不會是傻子。一聯想到外界有關孫堅私吞玉璽的種種傳聞,他立即就明白了事情的緣由。不過此事到底是涉及了主公先父的陰私,張紘也不好多加追問。所以他立馬便將話題直接跳回了袁術稱帝這件事上,“主公,袁術若是篡位稱帝,那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其不日便會成董卓第二,為天下各路諸侯所討伐。故紘以為主公切不可再與袁術有瓜葛。”

“子綱先生的意思是要策脫離袁術?然在外人看來袁術對策有恩,且策眼下又是其名義上的部將。倘若策離袁術而去,乃至與其兵刃相向,會否被人認為是呂布之流。”孫策皺眉問道。

“主公此言差矣。正所謂忠、孝、仁、義、禮、智、信。袁術雖於主公有恩,但忠孝在先,主公豈能因小恩而忘大義。”張紘義正詞嚴道。待見孫策抬起頭正炯炯有神地看著自己,張紘又趁熱打鐵道,“若主公顧念袁術之恩,可就此修書一封給袁術,勸其懸崖勒馬,莫要冒天下大不韙而篡位稱帝。倘若袁術聽取了主公的諫言,那另當別論。但倘若袁術不聽主公之言,那主公對袁氏已仁至義盡。”

“子綱先生言之有理。伯符,汝乃堂堂烏程侯之子,非袁術之家奴。就算袁術與汝有恩,這些年汝為其南征北戰立下戰功無數,也早該還清了。家仇未報,國恨未消,伯符豈能因小恩而自毀前程。照叔父看來,袁術稱帝之日,就是伯符汝自立門戶之時!”孫靜毫不猶豫地對孫策直言不諱道。

而孫靜這話無疑要比張紘說得直白得多,同時亦說進了孫策的心坎裡。說實在的,就算之前袁術沒有用母親脅迫孫策交出玉璽,僅憑袁術那為人反覆的性格就也足以令孫